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比较常见的心血管问题之一,心肌梗塞对于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大。该病发病较为突然,是急症临床期间的常见问题。在急诊期间,系统的护理引导可以帮助患者实现对于病情的控制,其有助于促进患者身心负担的缓解,对于患者生命安全的保障具有积极价值。
一、心肌梗塞的解读
心肌梗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与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堵塞等因素有关,可导致患者心肌组织血液循环功能受限,继而对患者心肌健康造成了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超重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精神压力过大的情绪波动等多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该病的出现。对于患者而言,该病可导致患者心肌组织功能造成影响,继而使患者容易出现典型性心前区疼痛问题,且心脏可伴有沉重感,严重者可诱发心源性休克,继而威胁患者生命。
二、心肌梗塞患者的急诊护理方法
(一)做好药物的规范化使用
在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护理期间,及时采用药物进行干预是最为常见的应对方法。具体来看,较为常用的药物包括减少心肌耗氧药物、扩张冠状动脉药物、抗血栓药物以及调脂和溶栓药物等。在急诊护理工作开展期间,护士应做好与医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并遵循医嘱科学用药。在此期间,护士应积极核对药品并对药品用量进行科学控制,以便确保患者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在用药期间,护士还应对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密切监测和记录,以便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的维系。
(二)及时评估患者病情程度
从护理工作的视角来看,护士在护理心肌梗塞患者的时候应注意做好对于患者病情的评估和分析,从而根据患者个体的临床表现了解其病情的发展情况和严重程度。基于此,护士可以有效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这一点对于护理工作的个性化调整具有良好的辅助意义,提升了护理服务的针对性水平。在此基础上,护士可以及时协助患者开放静脉通路并进行吸氧,其可以有效满足患者身体对于氧气的需求,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具有积极价值。
(三)开展患者心理疏导工作
对于心肌梗塞患者而言,由于受到突发的疾病症状的影响,患者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产生困惑和担忧,容易滋生紧张或焦虑等一系列负性心理状态,这一点无形中增加了患者心脏负荷。基于此,护士在开展护理工作的时候应做好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并利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从而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以调整和改善,这一点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与心肌组织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四)营造良好康复休养氛围
在急诊护理工作开展期间,为了确保患者病情的充分控制,护士应尝试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康复休养环境。在具体工作开展期间,护士应及时做好对于病房温湿度与光照等条件的科学控制,同时避免在室内喧哗,确保病房内的安静。与此同时,护士应定期做好患者病房的巡视工作并对物品摆放加以规范。在此期间,还应定期开展病房通风消毒,以便促进患者康复期间舒适度的提升。
(五)落实患者日常饮食指导
护士应在护理期间对患者饮食问题加以关注并积极开展科学的指导工作,帮助患者实现对于饮食的规范,以便促进其病情的控制与改善。在此期间,建议患者进行清淡膳食原则,加强对食物性食物的摄入量。与此同时,患者应注意做好对于新鲜水果与蔬菜的科学搭配,同时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材。
综上所述,为了帮助心肌梗塞患者实现生命安全的保障,护士应加强对于急诊护理问题的密切关注,从而结合护理实践经验与护理学专业理论对护理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通过积极做好对于护理工作方式方法的探索和延伸,护士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于患者病情的充分管控,其对于护理工作目标的实现具有良好的辅助意义,为患者健康的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 曹雪丽)
来源: 健康科普宣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