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果树,最早的栽培记录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桃子的生长季节一般为每年的3月到8、9月,高温高湿的气候使得病虫害经常发生,而桃树本身抗病虫害能力较弱,需要配合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也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恐慌。那么,农药真的那么可怕吗?打过农药的桃子还能吃吗?

农药经历了哪些发展?

1851年,法国率先开发了石硫合剂,开始用农药来防治害虫。20世纪40年代初期,高效且高毒的有机氯和有机磷类农药开始出现。到了50年代,氨基甲酸酯类高效低毒农药得到发展。然而,由于这些农药容易在环境中残留,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重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家开始研发高效、低毒且选择性高的仿生农药,如拟除虫菊酯和沙蚕毒素等。随着农药化学工业的不断进步,90年代又出现了新烟碱类和氟虫腈等高效、低毒且低残留的农药。21世纪初,人们开始开发仿生类杂环化合物和生物源高效低风险农药。这些高效低风险农药的应用不仅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而且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安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药使用情况是怎样的?

随着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安全,从而更关注农药在农业中的使用情况。一些关于农药残留的新闻和谣言让公众闻之色变,那么,我国的农药使用情况具体是怎样的?农药残留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药生产及用量居世界首位。据FAO数据显示,我国农药商品使用量从1991年到2019年共增加69.1万吨,增幅为90.33%,预计到2030年农药用量将达到221万吨。近30年间,我国农药的用量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1990-2014年,农药用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15-2020年,中国实行了农药和化肥的双减政策,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

从2015年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以来,我国农药呈稳步下降趋势。在农药管理方面,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了不能在国家规定的农作物中使用剧毒和高毒农药,并加速淘汰剧毒、高毒农药。

除此之外,我国不断提高新型农药制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致力于低毒新型农药的研发。目前,在农药品种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双酰胺类和新烟碱类杀虫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类除草剂等高活性农药的用量不断增加,而化学农药的每公顷用量在明显下降。2020年,微、低、中等毒农药的使用占比达到98.1%,而高毒农药使用的比例小于1%,且生物农药的用量在同年上涨至8.3万吨,年平均增长3.4%。

在农药残留管理方面,我国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方面的发展也走在世界的前列。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出了400多项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国家标准和7107项农药残留限量国家标准(GB 2763-2019),这些国家标准基本覆盖了我国已批准使用的常用农药以及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食品种类。此外,在发展中国家,只有我国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农药风险评价体系,主要包含膳食风险评估、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以及健康风险评估内容,对农残风险进行严格把控,保障我国农产品的安全可食性。

“毒药”还是“良药”,有农药残留的桃子还能吃吗?

农药和其他先进科技成果一样,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农药,不仅会对人体带来伤害,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只要把握好“用度”,使用过农药的农产品仍然是安全可食用的。农药并不等于“毒药”,有农药残留的桃子也不一定是“毒桃子”。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显示,2022年农业农村部共组织开展了2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抽检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水产品等5大类产品106个品种130项参数14437个样品,总体合格率为97.6%,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保持稳定。例行监测共抽检了31个省份的1478个菜果茶生产基地、976辆蔬菜和水果运输车,结果显示,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7.1%、98.8%、98%、99.1%、95.8%。其中,桃子的合格率达99%,总体来看,市面上桃子的农药残留目前是处于安全范围的。

此外,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已明令禁止在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药材等农作物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对食品中各种允许使用的农药也有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21)中明确规定了桃果相关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175项,主要包括杀虫剂92项、杀菌剂42项、除草剂27项、杀螨剂12项、杀线虫剂1项、熏蒸剂1项。每一种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只有某种果蔬农药残留超标或被检出禁用农药时,才可能对人体造成健康风险。

因此,农药残留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超标。国家标准限制了桃子的农药残留量,所以用了农药的桃子安不安全,关键还得看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只要不超标,桃子就是安全可食用的。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科学顾问:余向阳(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 研究员)、陈小龙(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 副研究员)

统筹:廖丹凤 郑锋茂 王长海 张瑞杰

策划:武玥彤

编辑:王媛媛(实习)

来源: 光明三农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