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长江流域重要棉区,麦棉轮作模式广泛应用。盐城是江苏的农业大市,具有农业体量大、农民数量多、农村地域广的特点。当下,正值收获季节,棉花正陆续开始采摘。棉花作为盐城重要栽培作物,农民们在生产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如移栽植棉模式中劳动强度大、棉花生产周期长、化肥农药投入多等。江苏大丰棉花科技小院的建立解了农民们的燃眉之急。
江苏大丰棉花科技小院基于研究生工作站建成,由首席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周治国教授带队,常年派驻指导老师孟亚利教授、王友华教授等7人。小院依托江苏金色农业有限公司稻麦原种场试验田开展试验,针对当前棉花种植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帮助当地农户增产增效。
棉花科技小院充分发挥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的优势,通过师生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服务”,开展“自下而上”式农业技术推广,打通长江流域植棉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师生与场站技术人员和工人的通力合作,共同进行麦后直播棉优质与高产协同的高效栽培技术攻关,开展科研项目4项,形成了优质高产协同麦(油)后棉高效技术和麦(油)后棉花绿色轻简增效集成技术(上述2项技术集成为棉花优质高产协同理论与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并进行推广,目前技术辐射面积达2万亩以上。该技术的推广与实施真正解决了农民们面临的棉花生产难题,实现了棉花温光水肥等的高效利用,使水肥利用率提高了20%~40%,生产成本降低了15%~30%,同时减轻了棉田主要害虫和枯、黄萎病的发生,减轻了棉田肥药面源污染,创造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得到了农民们的一致好评。
科技小院技术负责人赵建明介绍:“稻麦原种场所在地曾是一片滩涂,是无数前辈的艰苦奋斗,才使得这片原本荒芜的土地披上了绿装。当前,原种场积极配合江苏大丰棉花科技小院开展工作,希望来这里做研究的同学们能够继续发扬前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立足于产学研相结合,真正做到知农、爱农,做耐得住寂寞的农学科研工作者,做为农民解决问题的科学家。”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刘星科也告诉记者,作为新时代的农学青年,要加强实际实践,“自找苦吃”,作为农科学子,更要扎实锤炼专业本领,植爱农情怀,乘强农之风,密切联系农村农民,发挥好科技小院的桥梁作用。
记者 梁艳 通讯员 陈星
来源: 科普江苏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