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画布摊开,百位“Sci-Ter”(科学青少年)会与他们的“前辈”——数十位世界顶尖科学奖项得主、中国两院院士、海内外资深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当讨论展开,决心逐梦科学的青少年们将会在科学大问题的探讨中处理哪些难题?前辈们又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11月5日,以“逐梦科学,创变未来(Stay Hungry, Dream Big)”为主题的2023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举行。本届“科学T大会”由“科学第一课”和“未来科学家桌布论坛”组成。“科学第一课”上,顶尖科学家导师为百位“Sci-Ter”授课,并穿插科学家圆桌讨论,前辈后浪交流碰撞;“未来科学家桌布论坛”上,百位“Sci-Ter”在顶尖科学家的指导下共同讨论三大挑战性问题、发表研讨结果,并接受顶尖科学家的点评。
在奇思妙想中产生好奇心
为进一步引导和激发青少年的问题意识,本届“科学T大会”特别发布三大“挑战性问题”——“地球2.0计划:如何将火星变成人类第二个家园”“人类2.0计划:AI与纳米技术传感器如何超越现有的认知与感知,使人类变成‘超人’”“未来2.0计划: 如何实现塑料的循环利用,共筑可持续发展未来”。
在“未来科学家桌布论坛”上,两个同学关于“地球2.0计划”的讨论引起了众人的围观。比起如何改造火星,他们正在讨论一个更基础的问题:人去了火星,应该住哪?而他们的设想是让人住进火星的地下,如同蚁巢一般。
当谈起想法的缘起时,来自华东师大二附中附属初中的廖梓懿说:“其实就是‘胡思乱想’。”他解释道,地球上有这么多对蚂蚁来说是庞然大物的物种,许多生物一脚下去都可以说是对蚂蚁个体的“灭顶之灾”,但蚂蚁却依旧生生不息,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地下蚁巢的存在。那么,人类是否也可以如此在火星上安置自己的家园呢?
大胆的想象,对于科技创新来说,相当重要。在小组讨论环节,记者注意到一个交流的细节:一位同学向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讲席教授葛健请教创意的可行性时说:“现在世界上最强大的技术也只能……”话音未落,葛健立刻表示:“那只是现在。”
在葛健看来,现在、现实,当然重要,但在科技创新之初,更需要想法,需要确认哪些是关键的科学问题。“要善于想问题,然后把逻辑理顺,有挑战没有关系,关键是有想法。”葛健与在座同学们分享观点。
这些新的想法如何产生?葛健认为,单纯“刷卷子”无法促成真正的“idea”,在教育中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相当重要。“要让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有兴趣。”葛健说道,在今天的“桌布论坛”上,他看到了同学们以一种科学的方式进行思考,“在这一点上一点也不弱于国外的学生。”
而另一方面,交流也同样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就读于上外附中的高三学生刘栋天向记者表示,参加“桌布论坛”,最为直接的感受就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之前我感觉自己已经知道很多了,而这次在交流中,当我展示出一个想法后,很快就会遭到质疑,然后我也可以对他们的想法提出质疑。我认为这是一种良性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会有新的火花迸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意识到科学研究需要“多去问,多去思考”。
在独立思考中发现创新
好奇心领进门,但“修行”仍然靠个人。作为青少年科创的前辈,不少学者都谈到了独立思考的意义。
“我21岁的时候,我完全是一个独立的科学家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诺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在致辞中表示,在他21岁时,就发表了在《自然》杂志上的第一篇论文,并且是独立作者。“现在我担心的是,你们依赖别人太久了。你们要有独立性,需要真正意识到,你其实比科学前辈们更重要。”
迈克尔•莱维特
在1994年菲尔兹奖得主埃菲•杰曼诺夫看来,独立思考的意义在于发现更新的问题:“要仔细聆听,带着尊敬去聆听你的教授和老师,但做决定还是要由你自己来做。”他说,“如果你想要解决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的话,那也就是说,你们的做法必须要有所不同。”
事实上,独立思考的意义也不止局限于科创,同样关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黄荷凤说,在她考上大学的时候,几乎所有人的父母都送他们子女去了学校,但她的父亲没有来送,而是画了一张地图,让她自己一个人去了学校。“后来我的父亲跟我说,他很想送我,但是更希望让我培养出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及在大学里面要有独立人格和独立的精神,这个传承是我家里给我的。”
黄荷凤
科技的探索,往往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的,但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韦恩•亨德里克森也提醒道,对于初踏进科创之路的青少年们,了解前辈的科学精神,比了解具体的某项成果更为重要,“不仅仅是看科学巨头们做了什么发现,更重要的是,他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来看待科学。”
韦恩•亨德里克森
需要一颗科创的恒心
“开创更好的未来,是年轻人的使命。”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与微纳米力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郑泉水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天赋,要在这过程中给予学生们足够的容错、宽容的空间,同样也需要一个广袤、包容的创新平台;而这,也是郑泉水目前正在尝试的一件事情。他提出愿景:“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取得重大成果的科学家们一起,帮助这批孩子们进一步学习。要改变世界,尤其需要年轻人,也需要顶级科学家一起参与共建这样一个平台。”
郑泉水
青少年参加科创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雪峰看来,科创教育就像是每个人搭一辆车:“坐这辆车只是为了走这段路,这个工具载体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精神、科学逻辑,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团队架构和彼此协同共进的工作模式,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成长。”
但从个人的层面来说,个体的坚持永远是一个话题,尤其在科研道路上,需要一颗“把冷板凳坐热”的恒心,对于基础科学来说更是如此。,菲尔兹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埃菲•杰曼诺夫向同学们谈道:“如果来问我所谓的数学能力是什么,其实这种能力就是很长很长时间来思考一个问题,你需要知道99.9%的情况下,可能最后什么结果都没有得出来,但是你还要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去研究,这就是所谓的数学能力。可能你可以解决,也可能你不一定能解决。”
“其实你走哪条路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由你来走,你会把这条路打造成为一条最好的路。”艾尼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古格里•斯蒂芬诺伯罗斯成长自希腊一个小城镇,“你们在人生中也会面临很多的十字路口,所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坚持下去,不要太去想这条路是不是最好的路。没关系,你肯定能够通过你的工作,通过你去追寻不同的机会,通过克服未来的挑战,把这条路打造成最好的路。”
来源: 上海科技报社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