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盛夏时,红艳艳的头茬枸杞鲜果总压弯了枝头,如红玛瑙般点缀在绿叶中,长势喜人。捏着叶脉芽尖,轻轻一扭,红艳艳的枸杞果就被摘下来。枸杞是茄科枸杞属多年生木本植物,耐寒、耐旱、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且具有很好的治沙作用。

资料图片:鲜红的枸杞挂满枝头

青海柴达木盆地与共和盆地的年降雨量只有几十毫米,极端高温达零上30多摄氏度,极端低温达零下30多摄氏度。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只有枸杞、梭梭、沙蒿等少量沙生植物能生存。盆地内气流旋转,接近一人高、枝条上带刺的枸杞树,稳稳地扎在沙地里,连绵起伏的流动沙丘基本被固定住了。明明有自然萌发的沙蒿、梭梭、驼绒藜等野生先锋植物,还有人工种植的杨树、红柳、油松等乔灌木,为什么还把枸杞当作治沙的主打品种?那是因为,柴达木盆地的沙地不是有了植被覆盖就算治好了,当地地下水变化,还会出现“反碱”现象,从而导致地表植物全部死掉。这种盐碱地,只有枸杞才能种活,并最终将盐碱地改造。

枸杞既是青海省主要生态经济林树种,也是青海道地的药材品种,枸杞产业是该省典型的生态产业、富民产业、健康产业。2018年,青海省枸杞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有机枸杞基地近20万亩,枸杞产业年产值在40亿元左右,到2025年,青海枸杞产业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以上。枸杞产业已成为该省带动农牧民脱贫增收的主要生态产业,同时也发挥了巨大的防风固沙、荒漠化治理等生态效益。

资料图片:枸杞采摘工在枸杞种植地采摘枸杞

通过种植枸杞,宁夏中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年前,中宁南塘村还是无人居住的沙碱地,如今,这里变成了生态绿洲,绿树红果间,野鸡在林下漫步,野鸭在池间戏水,林草覆盖面积达90%以上。种植枸杞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环境,还带来了就业的机会。凭借科技之力把红果果打造成为富民强农、时尚康养的“金果果”,中宁是宁夏枸杞带动农民致富的生动写照。枸杞是宁夏走向世界的“名片”,截至2022年底,全区枸杞种植保有面积38万亩,其中中宁县枸杞种植面积达18万亩,农民来自枸杞产业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00元。枸杞产业成为中宁县最具特色的富民产业,据最新统计,该县10大类100余种枸杞精深加工产品,综合产值已突破130亿元,区域品牌价值达198.19亿元,农民来自枸杞产业的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接下来,枸杞产业实现更高的产值。我国将继续探索枸杞生态经济林,将治沙与治穷有机结合,把枸杞的各种特色产品带到千家万户。

审核专家:杨汝荣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

来源: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