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星球上的水下世界,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未知的地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揭开了这个世界的神秘面纱。在蓝色的大海中,隐藏着一个神秘的水下世界。它的居民们既聪明又可爱,用自己的独特方式管理着家中的“农田”和“牧场”。这个神秘的水下世界,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角——苗种培育技术。
苗种培育技术是水产养殖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到苗种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以及养殖效益。在现代化的水产养殖中,苗种培育技术已经实现了工厂化、集约化、流水化作业,大大提高了苗种的培育效率和品质。那么,如何进行鲟鱼的苗种培育呢?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所。苗种培育的主要场所是工厂化的养殖车间,这种车间采用工厂化循环水系统,保证养殖用水的持续供应和循环利用。养殖车间内的水流速度和水质都得到了严格控制,为苗种的生长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
在车间里,苗种培育常用的设备是微流水池和玻璃钢水槽。微流水池是自行建造的,内壁光滑,适于室外养殖苗种。玻璃钢水槽则是一种工业化的养殖设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制。
在进行苗种培育之前,要根据水源和溶解氧的供给量来选择适合的放养密度。在循环水车间里,由于溶氧充足,可以适当增加放养密度;而在没有溶氧供给的条件下,则应适当减少放养密度。通常情况下,鲟鱼苗放养的密度在2000-5000每平方米。
鱼苗孵出后,需要放入苗种培育系统中进行培育。在大约五天,鱼苗开始趴底,然后陆续恢复游动,这是鱼苗开始适应新环境的标志,此时可以开始投喂饲料了。投喂的饲料要根据鱼苗的种类和生长阶段来选择。对于鲟鱼等,需要使用开口饲料进行喂养,以保证鱼苗的成活率。
在进行苗种培育的过程中,还要及时进行分池,根据鱼的大小进行分开养殖,以避免大鱼吃小鱼的情况发生。在投喂饲料后的一段时间内,要再次进行分池,将弱小、不适应环境的鱼苗分出来,精心饲养,以提高苗种的养成率。
在投喂饲料时,通常要使用开口饲料加红虫,并逐渐减少红虫的量,增加配合饲料的量。这样可以逐渐让鱼适应人工颗粒饲料,提高养殖效率。
在苗种养殖过程中,还要及时进行分池,将大小不同的鱼分开养殖,以确保每条鱼都能得到充足的营养。
在现代化的水产养殖中,苗种培育技术已经实现了工厂化、集约化、流水化作业,大大提高了苗种的培育效率和品质。通过对苗种的科学管理,我们可以使自己的“土地”得到最好的收成,同时还可以为自己的水产养殖业带来更多的成功秘诀。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科学顾问:胡红霞 研究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
统筹:廖丹凤 郑锋茂 王长海 张瑞杰
策划:武玥彤
编辑:侯思雨(实习)
来源: 光明三农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