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睡不醒
午饭后哈欠连天
晚上一回家就想躺床睡觉
为什么总是犯困呢
近日,#老犯困是咋回事#的话题冲上了热搜,很多小伙伴不以为然,困了就睡呗,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但医生表示,经常犯困的人在检查时可能会发现血液黏稠度高。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什么是血液粘稠?
血液黏稠度高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如何预防血液黏稠度过高?
血液粘稠度
血液是流动在血管和心脏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的液体。除血浆之外,血液中还有大量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这些细胞的含量或血浆中成分增多,血液中流动的物质就增多,血液就会变得黏稠。
血液黏稠度增高最先影响毛细血管。因为毛细血管是所有血管中直径最小的血管,受到血液黏稠度的影响最大。
当毛细血管的血液黏稠度增加时,血液携带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就无法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如果细胞长时间得不到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浸润,就会损伤甚至凋亡。
血管壁损伤后,与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物质作用,会导致血管损伤,进而发展成为血栓。
血液粘稠前兆
1、晨起时头晕,晚饭后清醒
临床观察显示,血液黏稠度高的人,早上起床后会感到脑袋晕晕乎乎的,没有力气,没有睡醒后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的感觉。而吃过早饭后,大脑才逐渐变得清醒起来。等到晚饭过后,精神状态反而最好,有的人甚至到了半夜都没有困意,这可能就是血液黏稠增高向人体发出的信号。
2、午饭后犯困,须立即睡觉
正常人吃过午饭后都会有困倦感觉,但可以忍受。而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在午饭后马上就犯困,睁不开眼,要立即睡觉,否则全身不适、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如果睡上一会儿,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这是因为午饭后血液循环在加速,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大脑血液供应不足症状更加明显。
3、下蹲时气短,肥胖者居多
血液黏稠度高的人群中,肥胖者居多,这些人下蹲比较困难,甚至因为过度肥胖而无法蹲着干活,一蹲下就感到胸闷气短、呼吸不畅。
人体下蹲时,回到心脏的血液减少,加之血液过于黏稠,导致血液循环不足,氧气与二氧化碳不能完成交换,从而引起呼吸困难、憋气等机体缺氧现象。
4、视力突然模糊,一下看不清东西
有些人平时视力还可以,但常出现短暂性模糊,严重时甚至突然看不清东西,该情况普遍发生在65岁以上老年人身上。
随着年龄增长,大多数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偏高,血液流通不顺畅,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能及时供给视神经,导致视神经和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医学上称为阵发性视力模糊。
需要提醒的是:中老年人以及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需要特别注意血液黏度。
如何预防
1、及时有效补充水分
血液粘稠度跟喝水有关。研究表明,每天喝6~7杯水比喝2~3杯水,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更低。但水怎么喝,什么时候喝也是有讲究的。
人体的血液是有生物钟的,血液黏稠度在生物钟的调度下此起彼伏。血液最黏稠的时间段是半夜到清晨,因为此时人基本在睡眠状态,无法饮水,但却无时无刻不在丢失水分(呼吸、出汗和排尿,特别是炎热的夏天),且排泄量很可观。
老人如果整夜不喝水,血液粘稠度会增加,易导致血栓形成,诱发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栓等。若是睡觉前及起夜时适当喝水,稀释血液浓度,就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需要提醒的是,睡前喝水也不要太多,半杯就行,否则造成频繁起夜,影响睡眠。也可在白天少量多次喝水,每次100毫升,以保持体内水分,晚上就不用喝太多水。
2、控制饮食
尽量少吃油腻、糖分高的食品,做到清淡饮食,防止血液黏稠度过高。
3、有规律的锻炼
可以定期进行慢跑或游泳这样的有氧训练。运动不仅可以释放压力、愉悦心情,还可以消耗血液中残留的脂肪,达到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老年人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适合自己的运动。
4、戒烟限酒
香烟中的各种毒性物质能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加速红细胞凋亡;大量饮酒也会加重心、脑血管缺血缺氧症状,建议小伙伴们戒烟限酒。
来源: 健康时报、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