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本期邀请河南省科协委员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级科技特派员王飞,请他讲述作为一名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农人,向父老乡亲们传递农业知识火种的故事。
讲述人:王飞 河南省科协委员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级科技特派员
回顾过往,我深深地体悟到,是农村哺育我长大成人,是农业提供我用武之地,是科技给了我腾飞的翅膀,是农广校给予我致富的本领,是党和政府培育我成为高素质农民,圆了我的创业致富梦想。
返乡创业,梦圆县农广校
与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我初中刚毕业就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但因为身无长技,屡次在就业市场碰壁。我开始思考起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向。
父亲是一位农民,在家里种植蔬菜,于是我决定子承父业,留在家里务农。但过去打工的经历教会我,没有技术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因地制宜,种植高效蔬菜。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老师讲到外地有高效种植园区种植大棚水果效果不错,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说干就干,我马上拿出所有的积蓄并向银行贷款一部分,用于流转土地种植大棚果树。
然而我很快就发现,虽然有管理蔬菜的经验,但我对于果树的管理却一无所知。给果树供应商打电话,对方却说他们只卖苗不提供技术,我感到非常无助。
走投无路之时,我找到了县农广校的校长,向他说明了我的困境,他立即为我安排了果树专家来现场指导我修剪和管理果树,之后也经常向我提供有关技术和信息。
领略到农业技术带来的好处之后,我开始多次到外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参观学习,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我的果树们也渐渐进入盛果期,效益越来越好。
创办农场,打造培训基地
2012年,在农广校老师的指导下,我租地100亩建起了家庭农场。
有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我认识到做好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于是,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经营思路,探索出了“一年四季有活干,一年四季有钱赚”的经营模式。我的家庭农场也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一批全国典型家庭农场。
在经历了对当地农户的帮扶工作之后,我更加坚定了推广现代农业知识的决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帮助更多的人走向富裕的道路。
这些年来,借助农场被定为“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的优势,我开办近300场讲座,培训人员15万人次,开展农村电商培训班4期,帮助200余名农户参加培训开店创业。
目前,每年能帮助农户销售水果蔬菜3000万斤以上,已带动本地260户贫困户发展大棚果蔬脱贫致富,帮助省内外家庭农场、合作社106家,种植规模达12万余亩。辐射带动周边8个乡镇发展大棚蔬菜,面积达30余万亩。
科普助农,传播知识“火种”
我深知,农民最相信实际看到的东西。
因此我把自己的农场当作的课堂,建立农民田间学校,邀请农业科技专家、学者到这里进行讲座,为贫困户提供了40余期科学种植技术培训,使4000余名贫困户得到了帮助。
每年分季度进行科普工作时,我为有意愿种植果树和蔬菜的村民提供免费培训,传授他们种植技巧,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
为了让大家不再抵触科普,我设立了农业科普技术标示牌,还制作了涉农科技文化宣传栏,让村民每天都能耳濡目染地学到农业技术和文化知识。
科普工作反过来促进了我的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为了保持科普示范的领先性,我加强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并同步提供生产管理技术培训、指导和销售服务。
在农场被确定为科普示范基地后,我完善了科普服务设施,强化了学习培训和现代农业技术指导,加强与河南农业大学科研部门的技术合作,聘请专家、教授到基地指导产业发展并现场授课。
作为一名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农人,我带着满满的自豪和激情,将进一步宣传农场经营理念和模式,传授创业成功的经验,带动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争当新型职业农民。努力为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飞正在向农户传授农业知识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审核专家:廖丹凤 中国农学会研究员
编辑:谢芸 李欣哲
校审:赵逸(实习)
来源: 光明三农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