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鱼类,却以其独特的生存价值与美食文化,在中国的养殖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今天,我们将带您走进鲟鱼养殖的世界,了解其从零到全人工繁殖的旅程。

如何解决鲟鱼苗种依赖进口的问题,成为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突破这个难题,我国科研人员开始了鲟鱼苗种自给自足研究。

一切的开始,是在1996年,北京首次引进了20余尾西伯利亚鲟4龄后备亲鱼。当时的鲟鱼养殖产业刚刚起步,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这20余尾引进鲟鱼非常珍贵,科学家并没有望而却步,在保证其存活的前提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全人工繁殖,迈出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的关键一步。

进入21世纪,2000年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首次成功,获得了鱼苗一万余尾。这是我国在鲟鱼人工养殖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转变,也是我国鲟鱼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起点。2005年,我国科学家实现了手术取卵,提高了人工繁殖效率。这一技术的突破,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鱼苗,提高鲟鱼产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我国完全摆脱西伯利亚鲟等苗种靠进口、施氏鲟苗种靠捕捞、野生亲鱼繁殖的“卡脖子”问题,实现了鲟鱼苗种自给自足。从此,我国的鲟鱼养殖业不再受制于人,开始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的鲟鱼养殖业也开始了一年四季的订单式苗种生产。从2008年开始,在冬季开始进行反季节的人工繁殖。通过亲鱼挑选,调控生长、生活温度等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变鲟鱼的繁殖季节。这一技术的成功实现,使得我国的鲟鱼养殖产业可以全年无休地进行生产。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的养殖产量占全球84%,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鲟鱼养殖领域的国际地位。2020年,《中国渔业年鉴》数据显示,鲟鱼的年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成为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我国在鲟鱼养殖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也充分证明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的成熟与壮大。

回顾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鲟鱼从引进到成功实现人工繁殖,再到实现全年规模化全人工繁殖,我国的鲟鱼养殖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每一步的突破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而每一次进步都为我国渔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我们相信,未来我国的鲟鱼养殖产业将会在技术创新、规模扩张、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期待着我国的鲟鱼养殖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实现更高的产量、更稳定的供应、更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的健康生活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科学顾问:胡红霞 研究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

统筹:廖丹凤 郑锋茂 王长海 张瑞杰

策划:武玥彤

编辑:侯思雨(实习)

来源: 光明三农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