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廷钰教授,1918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青少年时代先后就读于上冈小学,盐城县立初级中学,盐城省立高级中学,于1938年高中毕业。1939年考入云南大学矿冶系。1940年又转读重庆兵工大学应用化学系。1945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7年随该校由重庆迁至上海吴淞»1948年该校迁往台湾,他和大部分教师未随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在华东军事大学军事科学研究室工作。1952年,随该室并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53年任炮兵工程系弹道教授会主任。

开创我国内弹道教育事业培养大批兵器技术人才

建国初,中国的现代军事科学技术还是一片空白。1953年军事工程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开始向国防现代化迈步。为了培养各类高级军事工程技术人才,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以及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各专业教授会依靠自己的努力向前咨展。鲍廷钰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被任命为弹道教授会主任,这是他职生事业的开始,同时也是我国弹道事业的开始。在以后30多年中,不论是人才的培养,弹道研究所的创建;以及学科的发展等,鲍廷钰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1953年底,炮兵工程系开办了助教训练班,鲍廷钰承担该班“内弹道学”的讲课,这是他第一次讲授此课,当时时间紧迫,又无教材,仅依靠苏联顾问提供的谢烈柏梁可夫“内弹道学”。从翻译提供的译文完成讲稿,终于按照原计划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第一次讲课的成功,使他不仅开始对这门陌生学科产生兴趣,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以自己讲课成功的经验培养年轻教师,为开设各专业的“内弹道学”课程提供了保证。他不仅承担教授会的行政领导工作,而且很重视亲自参加教学实践,每年平均都要授课2~3个班次,为培养大批的兵工技术人才作出贡献。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鲍廷钰的教学作风素以严谨和勤奋著称,他非常重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培养青年教师,他施行了严格的试讲制度。他还经常进行课堂听课以便考核教学效果。因此,他所培养的青年教师都能很快地成长,保证了较高的教学质量。为了表彰他在教育事业上所作岀的贡献,198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鲍廷钰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和第二届兵器科学与技术评议组成员、兵工学会一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兵工学报》第一届编委会编委,弹道学会第一届和第二届主任委员,江苏省第三、第五和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成绩卓著

鲍廷钰对教学工作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及生产三结合的方针,他认为三者必须相互结合,才能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只有通过科研和生产的新成就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而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又经常会出现新的何题和要求,必须通过科研来解决。例如,在一般火炮内弹道学之外,根据当时的教学和生产实践的需要,有气体流出火炮的内弹道问题必须很快地解决,为此,经过数年的努力,他先后在军事工程学院的《工学学报》上发表了六篇有关无后座炮和迫击炮的内弹道解法和弹道设计的系列论文。在苏联顾问任职期间,曾经评审了其中1955年的两篇论文,并给予高度的评价,还建议送苏联炮兵工程学院学报发表0随着这些论文的发表,教材的内容也不断地更新,最后,以这些系列论文为基础,与火箭内弹道相结合,系统地编写出《特种武器内弹道学》的专著,于1960年出版。此项科研成果为我国解决这方面的内弹道问题填补了空白,并为有关研究部门和生产部门参考和釆用。为此,于1978年获江苏省科学大会奖。在此专著出版之后,即列为内弹道专业的专用教材。在I960年炮兵工程学院成立时,鲍廷钰总结长期的教学经验,对应用多年的谢烈柏梁可夫“内弹道学”的教材加以精简和改编,撰写成“内弹道学",于1960年在该院出版。

鲍廷钰对于科研工作具有非凡的探索精神。1971年参加一种无后座炮的试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感到这种型式无后座炮的内弹道确有明显的特色,很值得研究。他不管当时的条件怎样的困难,坚持理论研究,最后终于写岀了《涡轮尾翼弹无后座炮内弹道问题的研究》的论文,此项成果对于此类结构的内弹道应用起了指导作用。《40火箭筒的内弹道解法》就是以此理论为基础而取得成功。.

创立弹道研究所为发展我国弹道研究打下基础

通过军事工程学院这一段时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逐渐了解到国外弹道研究的情况。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为了适应兵器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需要,首先必须加强弹道学术的研究。无论是武器的改进、发展以及新武器的研制都必须以它为基础。为了加强这个基础,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弹道专业人才和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则是实现此目标的两个必要条件。因此,为了实现前一条件,1960年在炮兵工程学院的专业设置中正式成立了内弹道专业,为了实现后一条件,鲍廷钰于1965年上书科委聂荣臻主任陈述成立弹道研究所的建议。数月后,此建议被批准,并于1966年4月拟定分别成立内弹道研究所和外弹道研究所的建制和筹备事宜。1979年,中国兵工学会的弹道学会正式成立,鲍廷钰当选为主任委员。根据学会的决议,鲍廷钰与学会的一些其他委员于1980年联名上书邓小平主席陈述恢复建立弹道研究所的建议,不久即被批准,于1981年在华东工学院成立弹道研究所。鲍廷钰任所长。

鲍廷钰作为第一任所长,他建所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全弹道的观点建立具有综合性研究能力的研究所。各弹道分支既各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又要以全局观点相互联系,为我国武器的改进和发展以及新武器的研制作出应有的贡献。他就是以这样的指导思想,开创了现在弹道研究所的规模。

创建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学术上作出重大贡献

鲍廷钰从事内弹道学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过多篇论文。但是,就学术思想而言,最杰出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在晚年所发表的《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著作,从“内弹道学”的发展史来讲,这部著作所提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都是新颖的,自成新的体系,对今后内弹道学的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经典内弹道中,几何燃烧定律仅属于一种近似的假定。在这种假定条件下所采用的形状函数和燃速公式不得不具有一定的经验性,以致在实际解法应用中,这些公式中系数的应用就存在有不定性及任意性的问题,不仅导致使用上困难,而且也难以给出稳定的准确弹道解。对这个问题,鲍廷钰通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的实践深有体会,使他深刻地感到,在内弹道发展史中,几何燃烧定律虽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本身的近似性又以不同程度阻碍着内弹道及武器的发展。因此,鲍廷钰认为武器研制长期存在的所谓“画、加、打”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未能正确地掌握膛内火药的实际燃烧规律。为了节省试验的弹药,缩短武器研制的周期,鲍廷钰确定了这个问题为他今后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

1964年,鲍廷钰在炮兵工程学院的《资料汇编》中发表了三篇有关不同形状火药的弹道相似及弹道表编制的论文。试图应用各种形状系数组合的弹道表以代替当时广泛应用单一形状系数组合的苏联弹道表。

1978年前后,鲍廷钰提岀的学术观点不仅成为创建“内弹道势平衡理论"的基础,而且也使内弹道研究方法产生一次重大变革。

鲍廷钰明确了研究方向和方法,深知实践出真知,必须从实测的P-t曲线开始研究,为此,在没有电子计算机的条件下,他只能采用比长仪及对数表这些原始工具进行处理。亲自整理了两百多条各种枪炮的P-t曲线,付出艰巨的劳动。通过分析研究,终于发现了势平衡点存在的普遍规律。为了研究这个规律存在的理论依据,鲍廷钰应用热力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内弹道基本方程,提岀了态能,态能势,态冲量及冲量势等新概念。论证岀势平衡的概念。在作出时空域中能量势与冲量势同时达到势平衡点的假设条件下,确定岀势平衡点各参量之间的关系式,并进一步论证了体现弹道性能的势平衡点与体现火药燃烧性能的统计平均厚度的相对应的概念,从而明确了所有实际的火药装药.的燃烧规律都是以势平衡点为标志划分为两个不同燃烧阶段,体现出实际燃烧规律的普遍性,而几何燃烧定律只.是属于其中J种特殊情况。因此,应用这个理论就完全可以摒弃几何燃烧定律的假设并直接通过实测的p-t曲线进行膛内火药实际燃烧规律的研究,这些内容总结成“内弹道势平衡理论”的论文,于1979年发表,并在中国弹道学会上宣读。它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在当时中国弹道界曾产生巨大影响,1980年获江苏省科技二等奖。

鲍廷钰取得了“内弹道势平衡理论”的成就之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就是如何应用这种理论解决有关的尊道实践问题。为此,在1980〜1983年期间,他先后完成了应用内涂道势平衡理论确定膛内火药的实际燃气生成函数及燃速函数的方法,以及相应的弹道解法。此外,还完成内弹道势平衡理论的无后座炮内弹道解法,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较为完整的、有别于以几何燃烧定律为基瑯的内弹道学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先后在“兵工学报”发表,并系统商写成《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专著。此专著于1984年由兵器部召集专家会议鉴定,一致认为此研究成果是内弹道学的一次重大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给予高度评价。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国出版的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内弹道学”条目中已将“内弹道势平衡理论”作为中国人的贡献列入。1990年出版的“军事百科全书”则作为内弹道新理论列为专门条目。此外,在兵工技术词典中,不仅以此新理论作为主条目,并且还列出与此理论有关的各专门名词的条目。.

内弹道势平衡理论的学术成就在国际弹道界所产生的影响

《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表明在实际应用方面能够解决以几何燃烧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内弾道所不能解决的很多问题,例如,确定膛内火药的实际燃气生成函数和燃速函数,弹道解法不存在几何燃烧定律等假定。在固定系数和常量条件下,不仅保证解法的准确性,而且还保证准确的稳定性。此外还能解决经典解法所不能解决的内弹道问题,如钝化火药及有可燃药筒的内弹道问题。就这些例子而言,已清楚地表明,内弹道势平衡理论的应用价值已远非几何燃烧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内弹道所能比拟。近几年,应用内弹道势平衡理论论证岀密闭爆发器p-t曲线的拐点与火炮膛内的势平衡点存在一定的应关系,为密闭爆发器实测有关数据预测火炮最大膛压和初速建立了基础。根据这种关系不仅导出正确的模拟公式,而且所预测的最大膛压和初速也能够达到应用的要求,经典内弹道就不可能解决这样的问题。由此表明,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在现代内弹道领域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远景,这种试验的成功,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更主要的是这种方法用于火药的生产和存贮的检验,可以节省大量弹药的消耗,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项研究成果的论文已在1990年的国际弹道会议上发表,引起了不少内弹道学家的兴趣。法、德弹道研究所的H.Mach在他的综述性发言中特意提到了这篇文章,赞扬此文所提出的全新的观点和方法,由此表明,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在国际弹道界所产生的显著影响。

《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作为专著已于1987年岀版,其英译本〈〈TheTheoryofPotentialEquilibriumforInteriorBallistics》也相继于1988年由国防工业岀版社出版。因与国外学术交流不多,仅以此书赠送少数有关学术单位,不久,即先后接到美国和法国的来信。美国海面武器研究中心亚格拉(JanJ.Yagla)博士高度赞扬了鲍廷钰教授所做的工作,他的来信说“我敬佩你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阐述作品中的理论能力,我想像该著作已化费了你毕生的精力。祝贺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信中还说“牛顿,加里略及莱那多等人的研究工作在他们的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我希望有我们几个“西方人”已认识到你的工作的价值而使你感到满意。历史学家将会将你的业绩载入史册并传给后代”。法国火炸药研究所(SNPE)所长伯纳德•菲利那纳(BertnardPhiHpnant)来信说“如你所知,具有内弹道科学使用方面的法国军界科学家和国家火炸药研究所所长双重身份的我,多年来一直对该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我所领导的国家火炸药研究所中,在内弹道方面有着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他们也对你的著作《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有极大的兴趣,他们认为你的专著不仅与十年前出版的克里尔和萨默菲尔德的著作同样是当代最新的内弾道手册,而且你的著作更密切地联系实践。'‘.

鲍廷钰对国内外弹道学者所给予的赞誉和鼓励深感欣慰,因为中国人在弹道发展史上终于占有一席之地。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机械卷I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