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的常见误区

脑卒中是影响中国成人生命健康的第一位因素,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康复的早期介入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护理负担。但由于科普宣传和人们对脑卒中康复的了解不足,对康复存在不正确的理解。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甚者导致功能障碍加重。下面我们来谈谈脑卒中康复的常见几种误读。

1.脑卒中后休养一段时间再做康复

脑卒中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更好的促进功能恢复,并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肌肉废用性萎缩、压疮、坠积性肺炎、关节挛缩等并发症。 通过向中枢神经系统不断输入运动、感觉等刺激,促进脑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2]。根据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 小时后即可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最佳的康复时期,称为“黄金康复期”,在此期间功能恢复较快,有利于建立康复信心。

2. 早点下地走路恢复的更好

偏瘫是脑卒中常见的功能障碍,肢体功能的康复就像婴儿学习走路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双下肢具有负重能力并且各关节能够较协调地屈伸时,才能开始步行练习。

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康复评估和训练,过早地勉强站立、行走会导致或加重关节损伤疼痛。由于下肢僵直,走路时患肢相对健侧“长度”增加,只能借助骨盆上提将患肢拉起,再向外侧画弧线至身体前方,形成典型的偏瘫步态——“划圈步态”。一旦形成,想要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3. 康复完全是康复医师和治疗师的事

部分患者家属觉得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就都交给康复医生和治疗师了,他们只管患者的饮食和起居。脑卒中康复的最终目的是要患者回归生活,康复过程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这个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医护技人员的密切配合。

在康复治疗师给患者做康复治疗时,家属应多看多学,掌握基本的体位摆放、翻身坐起、床-轮椅转移的方法。还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关节活动方法、牵伸方法及力量训练等,以利于后期家庭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在康复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家庭环境改造,以增强家庭防护措施,防跌倒防坠床。另外,也要营造的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保证亲人陪伴,激发患者的康复愿望,主动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功能康复。

4.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会很快见效并且能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

临床中经常有家属问:“康复多长时间就能恢复到病前的状态”,或者又有家属问:康复有好几天了,咋还不能走呢,这个手也不能动”。大脑内神经细胞的损伤是不可逆的,也就是神经细胞一旦受损就不可恢复。所以大部分患者都会遗留功能障碍。康复是通过反复的感觉运动刺激,激发大脑的潜能,代偿失去的那部分脑组织的功能,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对于吞咽功能障碍,越早经口进食恢复越好

脑卒中后出现进食呛咳、饮水呛咳等吞咽功能障碍,需要鼻饲饮食,部分家属认为留置胃管影响患者的美观和舒适度,早点经口进食可锻炼吞咽功能。这种行为是十分危险的。

吞咽障碍的患者由于缺失良好咽喉保护机制,吞咽时气管未完全闭合,极易引起食物经气管吸入肺内,引发吸入性肺炎,甚者窒息。大部分患者存在隐性误吸,即发生误吸时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呛咳、气急等症状,等到出现呼吸困难时或进展为较严重的肺炎。因此,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在康复科进行全面的吞咽功能障碍评估,制定针对性地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方式。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再次评估明确是否具备经口进食能力,才能在吞咽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渐开放经口进食。

来源: 河北医大二院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