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未发作早发现

“心脏病为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于心脏功能异常或结构缺陷引起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黄晓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先天性心脏病是指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畸形,目前认为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少数患者也会因为先天性免疫系统异常所致。后天性心脏病是指相关疾病或者药物不良反应,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所致,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在谈及心脏的症状之时,黄晓波介绍说,不同类型的心脏病表现不一;同时,他介绍了心脏病人的饮食调理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心脏病的典型症状

胸痛:胸痛是心脏病发作的常见症状,多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等。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心脏病患者都有胸痛症状。由心脏病引起的胸痛主要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多为闷痛,活动后加重,也可出现烧灼样疼痛或咽部紧缩感。

心慌:是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可见于各种心脏疾病,严重的心悸伴有头晕、黑朦、意识丧失、胸痛、呼吸困难等血流动力学障碍。

呼吸急促:呼吸急促可能是心脏病发作或者心衰的征象,有些心脏病患者并不会发生胸闷和胸痛,但是会有呼吸急促症状发生。心脏病发作时,呼吸急促经常会伴有胸闷,也会在胸部不适前发生。

头昏:心脏病发作可引起头昏和意识丧失,当心脏疾病导致头晕、黑朦、意识丧失,说明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硬性脑供血,需要高度重视,非常危险。

焦虑:心脏病可以引起剧烈的焦虑或者对死亡的恐惧,心脏病幸存者都有休克感的经历。

心脏病的伴随症状

咳嗽:持续咳嗽或者哮喘,活动后或平卧位时加重,夜间加重,是心衰的不典型征象,严重心衰可能咳血痰或粉红色泡沫样痰。

水肿:心衰时水钠潴留可引起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导致脚、踝、腿的凹陷性水肿,可导致体重突然增加,食欲减退、乏力、腹胀。

发热:心内膜炎会出现发热症状。

身材矮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会出现发育迟缓或发育不良。

虚弱:存在心脏疾病的患者心肌收缩力减低,向外泵血减少,导致各器官供血不足,患者会出现虚弱、乏力的症状,多见于心力衰竭患者。

晕厥:主要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常伴有肌张力丧失而不能维持自主体位。

饮食调理非常重要

心脏病的饮食,要有规律,不可过饥或过饱。在一定程度上讲究清淡,但更讲究的是均衡饮食。

1.心脏病人适宜吃的食物:一是主食应以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粗粮中可适量增加玉米、荞麦面、燕麦等。二是增加维生素、纤维素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面包和谷类食物,如富含维生素C的苹果、西红柿、山楂等;富含维生素B 的根茎类食物、菇类、水果和粗粮等;富含维生素E的花生、核桃、红豆、大豆等;富含纤维素的绿叶蔬菜、土豆、红薯、南瓜、海带、香蕉、木瓜等。三是多吃有降胆固醇作用的食物,如大豆及其制品、洋葱、大蒜、香菇、木耳等,这些食物中,有的还同时具有抗凝血作用,对预防血栓形成和冠心病有好处;提倡用蒸、煮、炖、拌等烹调方法。

2.心脏病人需要控制的一些食物。一是控制钠盐的摄入:部分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高血压,还有某些特殊的心肌病,对于饮食的控制非常讲究,盐摄入过多会导致血压升高,如果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同时,没有控制钠盐的摄入,一方面可能导致血压难以控制,另一方面可能抵消某些降压药物的效果,所以心脏病的最为关键的是对于盐分的摄入的管理,每天的钠盐摄入量应少于6克。二是控制油脂类食物的摄入:患有心脏病的患者,每日脂肪的摄人不超过总热量的30%,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酸类食物,如肥肉、蛋黄、动物油、动物内脏、油炸食物等,少吃或不吃蔗糖、葡萄糖等精糖类食品,如蛋糕、月饼等。

日常生活需注意以下几项

1.用药要遵医嘱。规范用药,延缓病情进展,定期复诊,注意用药安全,不要擅自加用其他药物和停药或改变用药剂量。如果身体需要就诊于其他科室时,应及时告知医生目前身体情况以及服用的药物,以利于合理用药。

2.保持良好心态。情绪一旦紧张、激动,会使得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加,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亦明显增加,加重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病情,更严重时这些变化会导致心律失常,引起心脏骤停。

3.合理运动。缺乏运动是心脏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同一环境里生活的人,经常坐着不动,患心脏病比经常活动者高出2倍,积极参加活动是预防心脏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如慢跑、太极。

4孕期保健。孕期女性要避免接触有毒物质、放射线以及滥用药物,减少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对于遗传因素所致的先天性心脏病,要通过产前检查预测,以便尽早做出判断。

5.远离香烟:戒烟可以避免心脏病的发生,吸烟有害健康而且主要损害心脏功能,如果曾经有过发作病史,在吸烟方面就应该更加小心,继续吸烟无疑会给生命带来很大的风险;有吸烟习惯的人,往往难以立即戒断,需要咨询医生,找出最好的戒烟方法。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 | 李振辉

通讯员 | 宁习源

来源: 广东科技报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