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新闻用“【或】与疫苗有关”或者“【疑】因疫苗所致”这种文字正确但引导性明显的描述,就能猜到对于疫苗安全的质疑甚至掺杂虚假信息的引导性内容都要集中出现了。
澄清几个问题吧:
1.乙肝疫苗和脊灰疫苗能否同时接种?
答案非常明确:可以。
从月龄来看,男婴接种的是第一针灭活脊灰疫苗和第二针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
从行政角度而言,二者都是免疫规划疫苗因此可以同时接种;从科学角度同时接种含有两种组分的疫苗均是安全的,不会增加单独接种每种疫苗的不良反应风险。
2.免疫系统能接受一次打两种疫苗吗?
完全可以,甚至可以一次接受更多疫苗的更多抗原。
我国的免疫程序中,乙肝疫苗一般在0、1、6月龄接种,脊灰疫苗在2、3、4、18月龄接种,所以一起打的情况较少;海外很多国家采用含有乙肝和脊灰成分的“六联疫苗”在2、4、6月龄接种,并且还额外增加了百日咳、白喉、破伤风、b型流感嗜血杆菌抗原,并且允许和其他疫苗同时接种。
图源:pexels
3.为什么儿童的第二针乙肝疫苗推迟了?
多种原因,但不能确定。
儿童疫苗接种推迟可能有不同,一般最常见的就是身体原因(生病或用药),也有因家长遗忘接种时间导致推迟的,如果不排除疾病推迟疫苗接种可能,那就要追溯病史了。
4.这种情况如何判定疫苗关联性?
尸检,但需要时间。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提到:对于死因不明需要进行尸体解剖检查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病例,应当建议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检。
结果或许是客观的,但可能不会是一些人想要的或者希望看到的。
5.为什么家长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想得到负责的答复,就要等待尸检结果。
从普通人角度而言,孩子死了肯定希望能够得到一个“说法”,甚至希望“相关人员”都先表达一个认错的态度。但事实上,在没有确定原因前,没有任何人需要道歉(也就是不需要为不是自己的责任担责或表态)。
但往往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失去理性的同情经常泛滥。
6.不到39℃真的不用去医院吗?
绝非如此。
现在对于儿童体温管理经常会出现极端论调,比如不到多少度就不用去医院等待自愈,或者即便低烧也要跑一趟医院甚至不开药都不愿意走。
事实上在接种疫苗后,尽管绝大多数儿童出现不良反应(比如红肿热痛)后都能够自愈,但家长并非专业的医务人员,很难准确判定儿童症状的严重程度,因此对于家长而言最好的“一刀切”处理方式就是:超过38.5℃就医,低于38.5℃伴有持续哭闹、打蔫、易激惹就医,实在拿不准情况就医。
图源:phil.cdc.gov
毕竟当风险发生时,在医院肯定比在家安全得多(当然接受反驳,因为专业人员经常会犯降维打击的错误,并且不一定能够体会别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即便是“过度”的)。
7.你敢说一定和疫苗无关吗?
当然不能,因为并不客观严谨。
与疫苗有关的可能包括疫苗质量事故和异常反应,前者是疫苗质量原因导致的不良结果,后者是疫苗没有问题但因个体差异导致的健康损害。曾经就出现过极端个例,由于胸腺发育异常导致在接种疫苗后出现疾病死亡,与疫苗有关但不存在疫苗质量问题。
顺带一提的是,所有正规接种单位提供的疫苗是经过中检院检测并具有批签发合格证的(自之前几次事件后,中国疫苗管理已成为全球最严),因此疫苗质量事故导致儿童死亡的可能性是最低的。
8.最终谁会负责?
不好说。
接种差错原因由接种单位赔偿;疫苗质量问题由企业赔偿;如果各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受种者)均无过错,那么将由保险公司进行补偿(而非赔偿)。
但考虑到一些细节,比如表示“吵闹很正常,不发烧39度以上就不要来”的医生可能会被判定和延误治疗有关,而“先期的35000元鉴定费用已由涉事医院进行垫付”可能也会被认为是医院存在责任的证据,很有可能最终医务人员和医院会被牵扯。
9.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希望更多人能理性看待这件尚未定论的事。
看完此类新闻后,损失最大的将会是因为看到了一些错误的引导性言论而产生疫苗犹豫的人,虽然并没有损失时间或金钱,但可能损失健康,这种损失小到可能只是一场病,大到可能是一条命。
愿
- 丸 -
免责声明:本文为个人兴趣创作,仅为让更多普通人对疫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内容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单位、机构,未接受任何形式赞助,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公开平台,如果内容有误,大家多做自我批评(不是)。
来源: 卤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