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影响产量最严重的大区流行性气传病害,大流行年可造成产量损失40%以上,甚至绝收。

新发布的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工作方针,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策略,以绿色防控为基础,以全周期管理为重点,以跨区域联防联控为保障,集成构建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建立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治理机制,统筹规划,全面推进。

防控目标预计为,到2030年,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频率和强度显著降低,一般年份发生面积控制在3000万亩以下,发生区平均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条锈病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率60%以上,实现减量控害、节本增效、稳粮增收的可持续治理目标。

主要包括以下关键技术:

(一)精准监测和预报技术。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孢子捕捉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条锈病自动化监测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网络,对条锈菌菌源量和田间发病程度进行实时监测。开发应用早期诊断和预测技术,及时发布预报,指导开展防治工作。

(二)条锈菌毒性变异监控技术。小檗作为重要的条锈菌转主寄主,是条锈菌发生有性繁殖、产生变异的重要场所,冬孢子是条锈菌从小麦转到小檗的主要形态。通过在西北关键越夏区和越冬区遮盖小麦秸秆堆垛、春夏季铲除小麦田周边小檗或对染病小檗喷施农药等措施阻断条锈菌的有性繁殖,降低条锈菌变异机率,减缓或阻止新的毒性小种产生,从而减轻对抗病品种的压力,延长抗病品种使用年限。

(三)早期菌源控制技术。病菌数量在传播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整越夏区种植结构,提高秋播药剂拌种比例,铲除或耕翻降低自生麦苗数量,减少向外传播的初始菌源量。越冬区和冬繁区,通过加强早期诊断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传入菌源,开展秋冬季和早春“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并开展重点区域药剂防控,减少当地发病面积,降低外传菌源数量。

(四)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技术。在条锈病各流行区,根据不同流行区生态特点和条锈病流行传播路线,合理利用不同抗病基因品种,在不同区域进行布局。其中,越冬区和冬繁区重点选择种植全生育期抗病品种;春季流行区可以选择种植成株抗病品种。从而建立生物屏障,阻遏病菌跨区传播。

(五)应急防控技术。根据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特点,对条锈病流行快、发生为害重的区域,采取应急防控,开展统防统治。在小麦穗期结合“一喷三防”措施应用,选用针对性的杀菌剂、杀虫剂和叶面肥等,对条锈病和其他病虫害进行全面防控,提高防治效果,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宋雅娟整理自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专家审核:蒋建科)

来源: 光明三农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