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全球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玉米的播种面积和总产均居我国粮食作物首位,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近日,《生物技术通报》发表赵久然、严建兵署名文章,提到,品种是玉米高产的基础,进一步提高品种耐密性和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单产的关键。
为什么要密植?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近 80 年中,美国玉米单产提升了近 8 倍,这个过程中种植密度从平均每亩 2 000 多株增加到近 6 000 株,种植密度与产量间具有显著的增长关系。
我国高产玉米新品种更新迭代过程中,玉米株型也逐渐从平展型演变成紧凑型,品种的耐密性明显提高,但种植密度在每亩3500-4000株的水平,与美国的种植密度相比,潜力仍然很大。
密植为何会增产?
密植增产得益于较高的群体光合生产能力。紧凑型玉米品种改良了穗位以上叶片的夹角、雄穗大小等性状,从而改善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和冠层光辐射分布,增强群体的通风透光性、有效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玉米群体光合效率和产量。培育株型紧凑、耐密的品种,对玉米密植增产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然而,玉米密植后,对有限的光温、水肥的竞争加剧,造成植株株高增加、茎秆变弱,更易发生倒伏、空秆、小穗和抗逆性变弱等突出问题。
“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促进种植密度的有效提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的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以增密种植为增产核心,运用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条件,在玉米的生长的全过程按需、分次、定向地供给水肥,为有效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提供了物质基础。系统集成土地精细耕整技术、种子精准包衣技术、导航单粒精播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化控与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机械精准收获技术“六大精准”调控关键技术,综合施策解决玉米密植出现的“倒伏、空秆、早衰、抗性减弱”等突出问题,在我国西北、东北、黄淮海等主产区连续刷新区域高产纪录和大面积生产的单产纪录。为我国玉米产能提升、实现玉米高产高效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途径。
宋雅娟综合自生物技术通报、新华社
审核专家: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员 明博
来源: 光明三农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