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碱性水能治病?

“酸性体质”才是百病之源?

碱性水可以调节人体酸碱性?

这些是营销噱头还是

真有奇效

早年间流行过的关于碱性水的“科学流言”,已先后被权威机构揭穿是刻意营造的“养生骗局”。但是近年来却又在某些营销宣传中有了“复苏”势头。据相关媒体报道,现在仍有许多中老年人相信长期喝碱性水有利于健康,不少企业也借碱性水概念推销产品。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什么是碱性水?

碱性水真的有利于身体健康吗?

如何判定水质的好坏?

弱碱水

市面上的瓶装水种类很多,有的在瓶身会标注pH值,如“pH值为7.25-7.8”“pH7.00-8.30”等,这些数值有什么含义呢?

中国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专家阮光锋介绍,pH值表示溶液酸性或碱性程度的数值。当pH值等于7时,水质酸碱度适中为中性;当pH值小于7时,水质为酸性,数值越小酸性度就越高;当pH值大于7时,水质为碱性,数值越大碱性度就越高。

我们常说的弱碱水,指水的PH值稍大于7。

商家之所以用pH值来营销瓶装水,是因为人体血液的正常PH值水平在7.35-7.45之间,也属于弱碱性。商家就抓住这一卖点,声称喝弱碱性水对健康有好处,经常饮用可以平衡酸碱度。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人体的内环境相对平衡稳定,不会因为喝下人体能够承受的酸碱物质后,改变本身酸碱度

此外,还有一些弱碱性水宣称能缓解尿酸高,痛风,胃酸等酸性体质带来的亚健康状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碱性水不能替代药物

对于痛风或者是胃酸过多的患者来说,碳酸氢钠对简化尿液或者是缓解胃酸是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弱碱性水里碳酸氢钠的含量少之又少,相比临床用药,以每升含200毫克碳酸氢钠的弱碱性水为例的话,喝到7.5-15升的量才是一天的口服碳酸氢钠片的处方剂量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朱文丽表示:所谓的水和慢性疾病的关系,其实就是足量饮水。比如说成年人要每天达到1500~1700毫升的饮水量,只要足量饮水,就可以起到预防慢性疾病的作用,不用太去关注它的酸碱度等。

怎样判断水的“好坏”

简单地用酸碱度pH值来判断水的好坏,是不科学的。水的好坏,要考量的是多项综合指标。

▲ 确保水是安全的,没有受到污染,不含有毒有害的物质。

▲ 水中要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 好水中要有一定的钙离子和镁离子。

也就是说,我们要喝有一定硬度的水,少喝、不喝软水和极软水。水溶性的钙、镁离子,比钙片等更易被人体所吸收。如果三项指标能达到,这种水基本上是中偏弱碱性的。但是要注意的是,好水一定是中偏弱碱性的,但偏弱碱性的水不一定就是好水

如何正确喝水

1、保证必需的水量就可以,不宜过多

根据我国膳食营养参考指南,在没大量出汗和环境湿度基本适宜的情况下,成年男性和女性每天维持人体正常运转所需要的水的总量分别为3000ml和2700ml左右。

其中大概每天会有300ml是来自于人体代谢产生的水,其余的就是通过直接饮水和从食物获取。

正常情况下每天应饮水1500~1700ml左右,如果一个杯子的容积是200ml,一天喝八杯水就比较合适。

剩余的水分就是人体通过食物来获取的了,大约1000ml,食物中水的主要来源是蔬菜和水果。

日常生活中粥、米饭、牛奶还有鱼虾等食物也都含丰富的水量,都是人体水分的良好来源,所以我们应该合理搭配营养、做到均衡饮食

2、不要“牛饮”

从喝水频率上来说,有些人感到口渴就马上、迅速、大口喝水,但这种喝水方式并不合理,一次性、快速、大量地“牛饮”会给人体带来不良的负担。

喝水最好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而且要主动喝水,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水。

3、晨起喝一杯温开水

起床后喝温开水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好处,经过一夜的休眠,机体很缺水分,需要补水。

人体睡眠时各个部位在排毒,到了早上喝温开水后,排毒物质以水为载体被排出了体外,这样促进了肾功能的循坏。

但要注意,以下人群并不适合晨起空腹饮水,或只能少量饮水。

体质较弱体寒的人、脾胃功能不好的人、有肺功能障碍的人、高血压患者和肾功能不全者。

4、不要边吃饭边喝水

吃饭时喝水会影响胃蠕动,进一步影响到初级消化功能,增加肠胃负担,还可能患肠胃炎。

最好是餐前一小时或者饭后一小时,餐前喝水可使水分补充到全身细胞,满足体内对水的需要,可以促进食物吸收。

不建议饭后立即喝水,特别是凉水,这样会冲淡唾液和胃液,使蛋白酶的活性减弱,不利于消化吸收。

一般饭后一小时左右饮水为好,容易烧心的人宜饭后二至三小时喝水

5、睡前一小时

由于人体在睡眠时会流失部分水分及盐分,造成血液黏稠度变高,然而人在睡眠状态中又无法及时补水,因此,建议大家睡前适当喝点水。

不要喝太多,否则频繁起夜会影响睡眠质量,也不宜喝完水就躺下睡觉,最好在睡前的一至两个小时喝一杯水。

总结来说,喝水记住三条基本准则——少量、多次、慢饮。

来源: 新华网、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