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对年过8旬的夫妇

接连高烧住进医院,竟是因为捡了

一只小鸟导致的

据夫妇的女儿称,不久前老两口外出捡回一只类似鹦鹉的漂亮小鸟后便开始相继发热。医生根据其讲述,对张夫妇二人进行检查,最终确诊为“鹦鹉热”。目前经过治疗,两位老人已出院。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什么是“鹦鹉热”?

如何预防“鹦鹉热”?

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鹦鹉热

鹦鹉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主要是由革兰阴性菌胞内寄生的鹦鹉热衣原体引起。

鹦鹉热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为鸟类,包括鹦鹉、长尾鹦鹉、相思鸟、金丝雀、鸽子、海鸥及其它鸟类,鸭等家禽也可成为传染源。

此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如呼吸道吸入混有病原体的颗粒物或感染性气溶胶、直接接触排菌禽鸟及其分泌排泄物等、经破损皮肤或黏膜等途径感染。在鸟禽养殖、屠宰及售卖场所如果通风条件差和不注意防护都有感染风险。

鹦鹉热的潜伏期一般为5至15天,长的可达4周。该病起病缓慢,以发热、头痛伴明显肌痛(常见背颈部尤甚),体温逐渐升高,3至4天后可超过40℃。1周左右出现咳嗽、干咳或咳少量黏痰或血性痰、呼吸困难等肺炎的表现。

少数患者还可以发生肝脏、心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肝功能异常、黄疸、心肌炎甚至出现嗜睡、谵妄、木僵、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如何预防

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郭涛介绍:当人吸入含有鹦鹉热衣原体的空气,特别是体弱、年老等免疫力低的人吸入后,可感染此病。

因此,对于自身存在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糖尿病、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自身免疫疾病、血液病等基础疾病和免疫力差的人士最好远离鸟类,避免感染

1、普通人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接触禽鸟后要彻底洗净双手。购买活禽时要保持距离,食用禽类时要彻底煮熟。

2、饲养宠物鸟的人士

切勿购买来历可疑或不明的宠物。

避免将禽鸟置放在过度逼仄的环境,需要保持通风和空气流通,最好选择室外饲养。

养鸟时切勿过度拥挤,相邻的鸟笼可以用隔板隔开。同时应当避免食物、羽毛或分泌排泄物堆叠,造成疾病在禽鸟间交叉传播。

注意保持养鸟环境的卫生,每日清洗鸟笼,在清洁粪便时最好戴上口罩和手套,提倡应用“湿式作业”,即使用水或消毒剂润湿表面,尽量减少羽毛、尘埃和粪便飞扬。

3、家禽类相关职业人群

在家禽运输前后,应在饲料中混加四环素以预防控制鹦鹉热流行。若禽类出现鹦鹉热症状应立即隔离,并及时处理病禽。若人出现高热、咳嗽、头痛、肌痛等类似流感的症状时,尽快就医,并告知临床医生特殊职业接触史。

相关知识

1、平时去动物园观赏鸟类,会不会感染鹦鹉热?

医生表示,这种可能性很低。因为感染与否,不仅和接触病原菌数量有关,还与人体免疫力有关。只有疫鸟病原菌数量多,人和疫鸟频繁接触,人体免疫力低下才易发病。

2、鹦鹉热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吗?

鹦鹉热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主要在多种鸟类之间传播和感染,偶然由带菌动物传染给人,一般不会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3、有针对鹦鹉热的疫苗吗?

上海长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唐昊介绍,目前对于这些发病率不高的病原体感染,还没有针对性的疫苗。不过,人体免疫力就是最好的屏障。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感染后病情也更严重。因此,要合理饮食、充分休息、适当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为什么有人“吸猫”也会感染鹦鹉热?

鹦鹉热衣原体虽然主要寄生在鹦鹉体内,但也会感染鸽子、鸡、鸭、鹅这些常见的鸟禽。除了这些,猫、狗等也会被寄生,只是比较少见。

一般情况下“吸猫”不会导致鹦鹉热,但如果猫和病鸟同养,环境拥挤又不做好卫生消毒,猫毛上就可能带有鸟类粪便的粉尘,那么这种情况下,虽然是小概率事件,吸猫导致得了鹦鹉热也是有可能的。

来源: 福建科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