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

我省多地出现降雨降温的天气

不少怕冷的小伙伴又穿上了

厚重的外套

春天的倒春寒,夏天的空调房,秋天的连阴雨,冬天的强寒潮……对于怕冷的人来说,一年四季都是战场。尤其是老年人,对于季节交替、降温降水等天气变化特别敏感。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为什么人老了容易怕冷?

经常怕冷可能是哪些因素导致的?

天气多变如何做好保暖措施?

怕冷

老年人的新陈代谢变慢、肌肉量减少,所以产热量明显下降,但是身体的散热功能并不会明显减退,所以老年人要比年轻人更容易感到寒冷。

此外,女性比男性更怕冷,女性拥有强大的感觉系统,对温度的判断更胜一筹。

这是因为雌激素对于体温调节的能力更强,而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含量较高。所以,女性对于温度的变化是更加敏感的。同样的温度变化,可能男性还没有感觉到,女性已经感觉到寒冷了。

疾病导致的怕冷

怕冷除了年龄和性别方面的原因,还有可能是疾病导致的。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

甲减患者能量代谢率下降,产热减少,容易畏寒。同时,患者还会出现乏力、手足肿胀、嗜睡、记忆力减退、少汗、关节疼痛、变胖、便秘,女性则会出现月经紊乱、过多或不孕等症状。

2、贫血

贫血会出现头昏、乏力、怕冷、心慌气短、食欲减退等症状。由于贫血种类很多,因此若有上述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明确贫血种类。

3、血管疾病

身体在感到寒冷时候的应对方式非常简单:增加肌肉活动(发抖)和收缩血管。发抖是增加产热,收缩血管就是减少散热。

当血管发生病变,如下肢动脉硬化狭窄,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出现患侧肢体乏力、腿脚怕冷、发麻抽筋等症状。

4、外周神经病变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常见的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几乎可累及全身任何神经,引起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病变。其临床症状就有手指、脚趾及下肢的发冷、麻木、疼痛等。

如何应对

1、做好脚部保暖

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但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血液供应往往不足。自身热能不够,就要求助“外援”,最好的办法是每天用热水泡脚,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使全身都暖和起来。

建议大家在睡前泡泡脚,不仅能消除一天的疲劳,放松身体,还能促进血液循环,给身体补充能量。泡脚时,水位应至少没过脚踝,温度保持在38~40℃为宜,每次可泡脚15~20分钟。

2、适当运动

广西南宁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李洪波表示,长期坐在办公室里、缺乏运动的人群手脚容易冷。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怕冷症状。依据个人爱好、体力强弱选择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佳,如瑜伽、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3、多吃富含铁的食物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内科主任中医师李桂明表示,体内缺铁,各种营养成分不能充分氧化而产生热量,是怕冷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注意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鱼、动物肝脏、家禽、蛋黄、豆类、芹菜、菠菜、香菇、黑木耳等。

同时要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促进机体对铁的吸收,提高身体抗寒能力。

4、晒晒背部

中医认为,我们背部的督脉乃“阳脉之海”,对着督脉晒就可以补充我们的阳气。可以在阳光充足的时段和地点晒晒后背,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晒到身体暖洋洋、微微出汗即可。

来源: 生命时报、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