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眼睛,鸟类可以认识周围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而识别距离、方向等信息,获取需要的食物、及时发现和躲避天敌,所以眼睛是鸟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鸟类的视觉比其他动物好得多。有关鸟的眼晴结构已经有很多研究。大部分鸟是纯粹的视听动物,这方面与人和猿猴很相似,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可用与哺乳动物相似的研究法来研究鸟类的眼睛。鸟的眼睛有许多独到之处,有以下几个特点。

1、鸟类的眼睛比例非常大,人类的眼睛重量只有头部重量的2%左右,紫翅椋鸟的眼睛达到15%,鸟类眼睛的比例远大于其他脊椎动物。

2、视力比人类强 在人的眼睛中,视觉最敏锐处是视网膜上的黄斑,这是固定的一个点,上有视光栅,但不象鸟类那么纤细。这个视光栅上,平均每边为百分之一毫米长的四方形中,鵟有100个感觉细胞,而人只有16一20个感觉细胞,因此鵟眼的分辨能力比我们人要强4~5倍。问题还在于人和猿只有个黄斑点,鸟类则有两个,有些鸟甚至还有三个。以往人们惊奇地感到,鸟类怎么会有这样好的视觉,不管什么它都能察觉到,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不仅如此,鸟类在高空逆着阳光飞行时,照样能清清楚楚地辨认出地上的东西,而这对于人简直无法做到。有一次,一个饲养者带着一只养熟了的渡鸦放在手臂上,沿着鹅卵石的小路上散步。突然这只鸟飞起,到几米外的石板上找到了一块很小的面包,然后又飞回到主人手臂上。鸟类视力虽好,但在智力上缺少天赋,因此在某些场合下,辨认本领比人要差得多。例如寒鸦很难找到停立在草丛中的蚱蜢,雀鹰对伏卧静止不动的鹌鹑也难以认出。

猫头鹰眼睛内感受光线的视杆细胞密度很大,可以感知非常弱的光线。它的光线敏感度是人类的35到100倍,也就是说,在光线非常暗的情况下,人完全看不清目标时,猫头鹰可以看见。

3、有些鸟的眼晴对距离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使在空中与在水中看东西一样。例如,鸬鹚之类的鸟就很奇特,它们在水中的屈光焦距调节度是40-50度,而人类只有14-15度。这种调节屈光焦距的本领并非所有的鸟都有,鸡与鸭只有8-12度,鸮类只能调节2-4度。鸮很可能在近距离什么也看不清、例如扔一条面包虫给它,红角鸮立刻用爪捉住,当这条虫滑落在它身前时,它却看不见,一定要向后退几步,经过调整屈光焦距后才能重新看到这条虫子。大型食肉的猫头鹰是以和鹦鹉一样的方式,用爪逮住鼠类往嘴里送。它可闭着眼晴亭受,仅靠其嘴旁的感觉刚毛就能探知捕获物的头部,并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吞咽。

4、像很多爬行动物那样,鸟在视网膜的神经末梢上也覆有一种油质小滴。夜间活动的鸟,这种小油滴近于无色或蓝色,而一般鸟侧为黄色或红色。很多研究者推断,这种黄色的滤光装置同照相用的黄镜头一样,在混浊的空气中能起到清腑的滤光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使黄色、红蓝色或绿色光减弱,因此出现了红色薄层。还有很多种鸟类,又具有对这种装置本身能产生再次减弱的结构,即在红色油滴层外遮上一层无色的细油点层。它对油滴有保护作用,这样的鸟就有极好的蓝色光感。鸟类学家曾在几种鹡鸰和黄鹀等鸟中做过实验,证明它们对蓝色光感的敏锐性较强。饲养人员穿一件蓝色衣服时,这些鸟变得非常的害怕,很可能是对蓝色光的一种反应。但不管是人们的蓝色衣服,还是淡蓝色围巾,对鸟都很敏感,没有蓝色深浅上的区别。

5、鸟类眼球的活动能力一般都认为很差,鸟眼球的运动与爬行类相似,与人大不相同。人的眼球上下眼皮之间可四处转动,而鸟类是圆眼眶,它们的瞳孔总是在中心,眼球在运动时只能向前向后或向下。象爬行动物那样,鸟类双眼球的运动方向可以是不一样的,换言之,一只眼凝视着后上方,另一只眼可能是向前下方。

6、我们还可以看到,某些鸟类有较长的浓而密的眼睫毛,尤其是生活在风沙的环境,有利于防沙护眼,例如非洲的角乌鸦、非洲鸵鸟等。

7、猫头鹰类的眼球是完全固定不动的,没有哪只猫头鹰的眼睛能转动。它们的一对眼球楔入筒状的眼窝里,眼球也不呈圆形,倒很象双筒望远镜。骨质的眼球连同它的眼窝,占据了头部的很大位置。相反,脑的部位与此相比倒显得是个附带的小球了。一只停在树上的猫头鹰,如果听到了什么动静,它一定是整个头部转来转去,以探索目标物的方向与动静。有时甚至把脸盘转到后面,正面看上去就象一只没有眼晴的鸟。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别的鸟两眼长在两侧,而猫头鹰则是双眼斜向正前方。

7、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闭眼时是上眼皮下垂,但是鸟和其他爬行动物则相反,闭眼时是用下眼皮向上合拢。猫头鹰有一种奇怪的特点,在平常眨眼时是上眼皮往下合,使人惊异的是到了睡觉的时候,却是下眼皮往上合。

8、鸟类还另有一种很好的保护眼晴的附属结构,这就是在眼皮之下长有良好的瞬膜,而人类只在内眼角处有一点瞬膜痕迹。鸟的瞬膜可以把眼球的角膜全部盖住,但两边瞬膜的开闭也可能不是一致的。鸟类眼睛的这种发达的瞬膜,可以在高空飞行时遮住眼球,保持眼睛的湿润,防止风沙对眼球的伤害,同时还不影响视线,就好像汽车的挡风玻璃一样。翠鸟在水里抓鱼时,瞬膜是闭合的,好比戴了一副游泳镜,这样就能保证翠鸟在水中也拥有清晰的视觉,有助于捕鱼。

9、瞳孔的放大和缩小是受光亮的强弱而引起调节的,这种活动对鸟类来说就象闪电一样的快速。两个眼睛的瞳孔大小也可以不一致,例如对光的一面瞳孔可以缩小,背光的一面瞳孔张开放大。

10、鸟类的虹膜与爬行动物很相似,都由内横纹肌纤维所构成,而人和哺乳动物的虹膜是由平滑肌构成。

一般情况下,虹膜是深暗色的,然而不同种类的鸟,也常具有各种鲜明的色彩,有时不同年龄和性别也会有差异,如澳洲翘嘴鹳的眼晴瞳孔,雌鸟为亮黄色,雄鸟为谈红色。但是,不少鸟类眼睛瞳孔的颜色没有性别差异。另外还有彩鸭、蜂虎、彩鹬鸟也具有鲜红色的虹膜。老年鸬鹚的眼晴呈绿宝石的颜色,很多柳莺类的小鸟具有蓝色的眼。对人来说,被白色或鲜黄色眼球的鸟瞪一眼,就会感到很不舒服,好象被什么恶意的东西刺了一下似的。一般人可能误认为带有这类眼色的动物一定很凶恶或奸诈,如横斑柳莺、冠鹤、寒鸦、雀鹰、王鹫、石鸻等,其实并非如此。猫头鹰类一般有很大的眼晴,而且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眼睛颜色。例如雕鸮为火焰红黄色,短角鸮为硫黄色,纵纹腹小鸮为琥珀色,林鸮及草鸮为深棕黑色。眼睛的内部衬膜是一种黑色的脉络膜,这就构成可以透视而入的虹彩颜色,若完全缺少这种黑膜,则眼睛将呈现为蓝色,如家养的白鹅。红眼睛动物大多是白毛的哺乳动物,如白鼠和白兔等,就是脉络膜上缺少黑色素的原因,因此这一类动物对强光十分畏惧。以洞穴居的动物缺少这种色素问题不大,因为它们只靠嗅觉及触觉进行活动。啮齿类动物大多都是如此,这类动物眼睛的脉络膜色素层不发育。然而在广阔的大自然里,鸟类是一种典型依靠眼睛活动的动物,所以它们不能没有脉络膜上的黑色素。因此我们对鸟类只能这样评价,即使那只鸟是个白化个体,还会有一些色素残留下来,而这些残留的色素必须储放在眼睛的脉络膜里,否则它很难存活,这对鸟类来说是性命攸关的因素。

11、鸟类的眼睛长在头部两侧,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原鸽的视角(视野宽度)可以达到270度,小丘鹬的视角可以达到360度无死角,而人的只有240度。当鸟类注视前方时,双眼的视野可以重合,合成双视的影像,如果注视两侧,则有点像变色龙,这样独特的视野可以使鸟类很容易地看清楚身体后面和头顶的物体。当然,非常开阔的视野,也有缺陷,就是不容易判断物体的距离和位置。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很多鸟类在觅食时,通过不停地点头来稳定视野,确定目标的位置。

(徐新杰 河南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高级工程师)

来源: 大河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