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闹玩耍的小熊猫、高贵美丽的孔雀、昂首挺立的高山兀鹫……“它们像‘活’的一样,太逼真了!”

自然博物馆里的动物标本是如何制成的?就到郑州师范学院的郑州自然博物馆一探究竟。

动物标本为何能够保存上百年?

走进郑州自然博物馆一楼,穿梭在嵩山之春、南国夏风、大河金秋、冰雪风情展区,里面错落有致地陈列着来自生活在不同纬度地区的生物标本。走到大河金秋展区,正在觅食的丹顶鹤栩栩如生,该展区以野生鸟类标本为主体,模拟郑州黄河湿地生态环境,展现湿地内群鸟云集,芦荻飞花的繁荣景象;嵩山之春展区主要展示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中纬度地区珍稀保护动物标本;而南国夏风展区是以高大茂密的热带雨林植物为背景,展现低纬度地区或热情奔放或神秘莫测的生动画面。

“郑州自然博物馆内没有仿真模型,所有展品都是对死亡动物的资源再利用,部分标本是我们相关专业老师亲手制作的。”郑州自然博物馆馆长李长看教授说。

动物标本如何制作?标本可以保存多长时间?会腐坏吗?面对这样的疑问,李长看告诉记者,“我们会通过选材、灭菌、脱脂、防腐等步骤严格地制作标本,然后控制标本所在的环境保持相对恒温恒湿,这样保存上百年都不是奢望”。

想要了解动物标本的制作,那就不得不提魅力黄河展区的猕猴们,这里十几只猕猴标本栩栩如生。“这里的猕猴都来自太行山五龙口自然保护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每只猴子都是由其本身完整的一张皮毛制作出来的,因为各种原因死亡后,保护区会按照程序将其送到博物馆来,通过解剖了解死亡原因,然后将其制作为标本。”李长看说,通过这样的形式,这些动物就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重生”,为学术研究和科普工作发挥更大的价值。

李长看介绍,“一个完整的动物标本需要保留他们本身的皮毛、头颅和四肢骨,将骨骼和肌肉剔除,但又为了展示动物活灵活现的样子,我们会用金属丝替代骨架,用脱脂棉等材料替代肌肉,并对照它们以前的生活姿态,制作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形态各异的标本。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获得这些物种本身的数据,比如身高、体长、翅长等,进行深度科研”。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标本时时常觉得它们没有灵动感。但是这里的标本不同,它们被最大可能地还原出生前的样貌,这全都来源于标本技术人员对它们倾注的想法与感情。

“制作标本最重要的就是防腐,大到一只老虎,小到一只昆虫。”李长看说,“像我们二楼的生物标本展区,里面的生物标本有小型动物浸制标本、植物腊叶标本、种子标本和昆虫标本,在二楼展柜的有一副由1848只棉花弧丽金龟子拼接而成的‘昆虫世界’字样,它包含了选材、灭菌、整姿、防腐、粘贴等制作步骤”。

李长看介绍,想要保存的时间比较长,就要进行脱脂防腐,现在一般采用的措施是向皮毛内部涂抹一层防腐材料,根据动物的珍贵程度选择不同的防腐材料,再加上适当的保存手法,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公众科普教育资源

2009年,郑州自然博物馆在郑州师范学院建成,其馆内收藏有动物、植物、矿物、岩石等领域的珍贵标本,各类标本达14000多件,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标本达200多件。

三楼的魅力黄河展区,以一条形似黄河的走廊为主,走廊两边陈列着黄河两岸生活的动物的标本。“这个展厅主要是为了展示黄河的生物多样性,陈列着金钱豹、雪豹、蒙古野驴、麋鹿、黑颈鹤等比较稀有的物种,通过展示黄河流域珍稀的动植物资源,让大家认识这些物种,进而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为更好地保护物种、保护生态环境奠定基础。”李长看介绍。

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社会服务的新时代。“郑州自然博物馆虽然建设在学校里面,但它不仅仅是我们学校自己的博物馆。”李长看说,自建馆以来,我们就面向全社会开放,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将校内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教育的资源,这也是社会服务的具体体现。

“我们的参观主体主要是青少年群体,将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开展社会科学文化活动的场所。”李长看说,也会有一些大学生来这里场馆教学、科研、写生,这是郑州自然博物馆发挥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

“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郑州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每年会将一些有限的、宝贵的死亡动物资源捐赠到博物馆内,专业技术人员运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制作成标本。”李长看说,在今后,希望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在依托优质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博物馆展品数量,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科普教育。

来源: 大河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