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和其他列强加快在中国开办工厂的步伐。鉴于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呼吁设厂自救。清政府迫于形势,出台政策鼓励国民发展工业。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翰林院修撰张謇主持通州地区商务。通州盛产棉花,有大量手工织户,为动力纺纱提供良好条件。于是,张謇于1899年在通州建成一座纱厂,以《周易·系辞》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为之取名“大生”,并担任纱厂总理。

创业初期,大生纱厂领用闲置官机——张之洞筹建湖北纺纱局时购入的英国赫直灵登公司(图2)生产的2.04万枚纱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筹集17万余两商股,聘请英国工程师汤姆斯和机匠特纳负责设备的安装和维修等,建成轧花、清花、纺纱、摇纱、成包5个工场,以及引擎、修机、炉柜、电灯等车间。纱厂使用通州本地棉花,生产10支、12支、14支等粗支纱,“纱色光洁调匀,冠于苏、沪、锡、浙、鄂十五厂”。产品商标“魁星”象征状元所办企业。

20世纪,大生适时进行扩张,引进英美等国的机器设备,增建二厂、三厂等,将业务范围扩展到精纺、织布和造机器,推广改良棉种,并在1912年创办国内首家棉纺织技术学校——大生纱厂纺织传习所(即后来的南通学院纺织科)。张謇于1904年在崇明外沙筹建大生二厂,引进2.6万枚英国制造的纱锭。建于1906年的资生机器制造厂曾经仿造英国、日本等国的织布机、开棉机、经纱机、络纱机、浆缸锡林等设备。随着细纱原料及设备的增加,大生纱厂增纺16支、20支、32支等中、细支纱,产品销售到当地及广东、江西、四川、天津等地。

1952年大生实行公私合营,通过技术改造,实现高产。大生在改革开放时期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在1995年10月改为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

二、现状

大生纱厂的工业遗产主要有纺织机器设备、厂房及其他建筑。

南通纺织博物馆收藏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纺织机械设备,其中包括:1台1895年制造的梳棉机;3台并条机,2台造于1895年,1台造于1921年;1895年制造的头道、二道、三道粗纱机各1台;1895年制造的摇纱机1台。这些机器均来自英国曼彻斯特赫直灵登公司(HETHERINGTON& SONS LTD. MANCHESTER)。还有2台1921年由英国阿卡灵顿霍华德公司(HOWARD& BULLOUGH LTD. ACCRINGTON. ENGLAND)制造的环锭细纱机。织布机包括:4台1914年资生机器制造厂仿造的英国亨利织机是大生纱厂早期仿制进口设备的重要遗存;1台1932年日本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TOYOTA AUTOMATIC LOOM MANUFACTURE FACTORY)制造的丰田自动换梭织机;3台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仿造的标准式织机。

大生纱厂的建筑遗存主要有清花间厂房、公事厅、专家楼和钟楼,它们均位于大生集团公司内。

清花间厂房建于1898年12月,为砖木结构锯齿型厂房,坐西朝东,占地面积500㎡,由英国人汤姆氏设计,上海曹协顺营造厂承建,是南通现存最早的近代工业厂房。除外墙经过整修外,厂房基本保持原貌。南通纺织博物馆按照一厂图纸仿造了一间清花间厂房。

公事厅是纱厂管理机构的办公楼,张謇等人曾在楼上办公和住宿。建于1900年,二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宽23.8m,进深14m。它现在用作“大生纱厂厂史陈列室”,楼下大厅挂有张謇恩师翁同龢写的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厅内陈设着像。庭院中央有一座张謇铜像。公事厅的英国专家的住所,建于1897年,二层钟楼屹立在大生集团公楼原为纱厂门楼,第五层内置英商赠送的手执笔斗、脚踏金鳌的大生纱厂纱标“魁星的隔壁是专家楼,这是安装机器专木结构,建筑面积378㎡司门口,建于1915年,高22.8m,分为5层机械钟,用于上下班报时,现仍能报时。

三、技术史价值

大生纱厂作为晚清民族资本机器纺织企业的典型代表,在中国近代技术史和工业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厂房等建筑遗存和南通纺织博物馆内的纺织机器设备代表着20世纪前叶的纺织工业与动力纺织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国外纺织技术向中国转移及其本土化的一个缩影。博物馆收存了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学生证、毕业证书和期刊等珍贵资料,它们是中国近代纺织技术教育发展的见证。

厂房和其他建筑遗存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南通纺织博物馆能联合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将部分机器设备按照实际生产工艺进行布展,甚至恢复运转,则能更好地展示当时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流程,具有更好的技术景观效果。

来源: 中国工业遗产示例—技术视野中的工业遗产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