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到了,虽然天气凉爽了起来,但身边不少人却感到心情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还在上大学的小曹告诉记者,她最近即使每天睡够8小时、中午也有午休,却仍然觉得睡不够,身体变得很沉重,总是感觉很累,甚至别人和她说话都听不进去,无法思考。

随着季节的交替,人的身体、心理甚至情绪都会受到一定影响。“秋季万物凋零,常常会使人引发悲伤的情绪,中医讲肺气通于秋,在志为悲忧,因而肺气虚弱之人更容易产生悲忧的情绪。”9月22日,记者采访到河南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副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分会委员霍磊,请她为我们从中医角度解读为何人在秋季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以及解决办法。

【原因】肺气弱 “悲秋综合征”找上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提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霍磊告诉记者,中医认为,秋郁的产生和自己的身体有关,是身体还没有跟上秋天的节奏。秋天的五行属金,对应人体的肺,悲秋是肺气不足的表现,随着“一场秋雨一场凉”的天气变化,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悲秋综合征”。

“肺主气,悲则气消。”霍磊说,忧思郁结是秋季最容易出现的情志变化,从“愁”字即可看出,“心遇秋,便生愁”。《黄帝内经》中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悲,在脏为肺,而秋主燥,肺燥气虚,因此想要改善悲秋的情绪可以从补肺气开始。

【办法】秋季,肺要“娇生惯养”

俗话说,“秋不养肺,冬病缠身。”秋季肺当令,这个时候要多多关照我们的肺。那么,立秋润肺,秋分也润肺,虽说都要润肺去燥,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河南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副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分会委员霍磊

霍磊告诉记者,金秋时节,燥气当令。燥邪最容易耗伤人体的阴液,出现一系列干燥的症状,所以秋天的饮食整体以滋阴润肺为主。但要注意的是,立秋之时,暑热未去,多见温燥,宜清热润燥为主;秋分之时,寒凉渐重,多为凉燥,宜润燥滋养为主。因此,秋分时节要注重平补,即平衡身体的阴阳变化,食用平补滋润之品,比如梨、荸荠、芝麻、百合、山药、蜂蜜等清润的食物,也可以熬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等。

“肺为娇脏,恶燥,秋季最容易发生燥咳,表现为痰少难咳、声音嘶哑、咽喉疼痛、大便干涩、皮肤干燥等症状,对于秋分时节的燥咳,可以采用润肺、止咳、平喘来治疗。”霍磊说,生活中,防秋燥可以熬制秋梨膏,用雪梨配白萝卜、麦冬、藕节、贝母、蜂蜜等中药加工熬制膏剂服用,小朋友容易食积,也可以加点山楂。当然这些药物也可以放在一起煮水当茶饮。

【疏郁】“伤春悲秋”不是矫情

在郑州上班的小李告诉记者,她一到秋天或者冬天,情绪总是比较敏感,爱伤感,身边的朋友都觉得她“矫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秋天植物凋零,阴天连绵,凉风肃杀,容易由景及人,触景生情,通过‘共情’的心理机制,联想到自己身上,浮现出一些过往的伤心旧事,或感叹生活不易、年华易逝,都会使自己的情绪陷入低落的状态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心理学博士、高级心理咨询师杨曦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这和“矫情”无关,是很正常的心理变化。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从很早以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借由秋天的环境气候变化来抒发伤愁思绪,像“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等等,对秋天的印象感觉历经几千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惯性。

那么,如果遇到了这种情绪,我们应该如何自我调节?杨曦表示,面对自己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首先要允许这份情绪的存在,接纳自己,任何一种负面情绪的出现都是正常的、可以被接受的,先不要下意识地否定这个情绪,不评判,不要说“不应该”。

“在秋风萧瑟中情绪涌现出来时,可以先觉察并命名这份情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我现在是什么感觉?进而可以问自己:这种感觉熟悉吗?找到情绪反应的模式,什么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这样的情绪,有什么规律?上一次出现这样的情绪是在什么时候?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这种感受呢?”杨曦说,尝试找到最初的源头或者较早的情绪体验,或许能回忆起一些经历。当人开始觉察情绪来源的时候,情绪的困扰自然就减轻了。此时,也可以尝试与自己的这份情绪感受呆一会,感受自己的心情、状态、身体反应,乃至一呼一吸,当人真正静下心来,与自己的感受相处时,哪怕什么都不做,也可以逐渐提升对负面情绪的承受能力。

来源: 大河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