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文勇 北京电力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范 磊 北京电力医院 主任医师

绘图:姜京安

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疼痛经历。对于疼痛看法也不尽相同,但其中存在一些误区。10月16日是今年的世界镇痛日,这是国际社会为疼痛所设立的专门的纪念日,让我们一起为消除疼痛认识误区、规范疼痛治疗而努力。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了解疼痛基本知识

近年来疼痛相关的问题在医学健康领域日益受到重视。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 James Campbell 教授提出将疼痛作为继体温、血压、脉搏、呼吸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2001年亚太地区疼痛论坛与会专家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理念。2002年第10届国际疼痛学会IASP大会达成“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的共识。2007年国家卫生部发布文件,下达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的通知。至此“疼痛科”真正成为临床新增的患者可以直接选择看“疼痛病”的一级诊疗科目。国际疼痛学会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设为“世界镇痛日”。这一系列的疼痛相关事件充分显示疼痛在群众健康生活中的至关重要地位。

疼痛是一种主观令人非常不愉快的内在感觉和情绪上的复杂感觉,是身体受到某种伤害刺激后发出的警示信号,这种刺激可能来自体内也可能来自体外。导致疼痛的因素很多,疼痛的感受千人千面,但综合而言疼痛对于人身体百害无一利。疼痛需要及时治疗,不能简单化对症处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疼痛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合理、规范的原则进行治疗。疼痛诊疗程序上首先需要明确疼痛的病因,然后在积极处理导致疼痛的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给予合适的镇痛处理。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些紧急病症伴发的急性疼痛在未诊断清楚之前提前镇痛需要慎重,因为镇痛可能会影响或掩盖疾病的病情发展而引起临床误判,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影响患者的预后。

二、消除疼痛认识误区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关公刮骨疗毒是广为人知的关于疼痛的历史轶事,关公面对疼痛的大无畏精神千百年来世代传颂,也一直被视为英雄所特有的形象气质。在那个条件极其有限的时代,为救命治病除了忍别无他法,忍痛实属无奈之举。受到多年来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认为疼痛不可避免、疼痛很正常的想法存在一定的空间。包括部分专业医疗人员在内仍有部分人对手术怎能不痛的固有观念及习惯性口头禅毫不避讳。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沉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名医华佗的“麻沸散”药方虽早已失传,但这一发明创举足以证明当时我国已经具备对疼痛处理的成熟认知思维和处理能力。随着疼痛医学的发展及知识更新,对于疼痛的认识误区需要厘清。

误区一:把医生作为疼痛判别的主体

疼痛的主体应该是患者,因此,用医生主观评价判定患者疼痛与否以及疼痛的程度,并以此来作为衡量患者是否需要应用镇痛措施是不符合疼痛科学的,也是需要彻底改变的。 疼痛是主观感觉,因此,疼痛与否应该是以患者切身感受及说法为主要参考,正如“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口号一样,每位患者对于自身的疼痛最有发言权,对于影响生活质量的疼痛理应得到合理有效的处理,必须坚决维护患者所享有的镇痛权。

误区二:使用镇痛药会成瘾

图5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谈到疼痛一些人首先就会想到使用镇痛药就会成瘾,对成瘾的恐惧宁可忍受疼痛煎熬也坚决拒绝使用镇痛药,这种思维下产生很多关于疼痛治疗的误区,也成为疼痛治疗的一大障碍。 尽管治疗疼痛药物中的部分阿片类镇痛药在大剂量长期使用后可能会产生身体或精神依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瘾。但大多数在专业疼痛医师科学合理指导用药的情况下,短期使用适当剂量的阿片类镇痛治疗药物不会产生成瘾。而且治疗疼痛的药物除了可能导致成瘾的阿片类药物外,很多没有成瘾作用的非阿片药物也可以根据病情单独或辅助使用,同样可以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此外,多种非药物疼痛治疗方法在疼痛治疗领域亦有广阔的应用天地。

误区三:疼痛治疗必须达到完全不痛

患者对于镇痛要达到的目标效果很容易产生误解,有人以为镇痛就是要达到完全不痛才算有效,这既是不科学的,也极可能成为疼痛治疗过程中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之一。

图6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因此,疼痛很难像其他的一些量化检查化验指标能用客观的方法进行评价。但是疼痛治疗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部分,需要有客观的评价方法和量化的评价指标,目前临床上常用一些简单易懂的描述量表评价疼痛,比如广泛使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就是把疼痛量化为0~10之间的数字,0代表完全不痛,10 代表最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由患者用数字描述自己所处的疼痛状态。一般中重度疼痛需要控制疼痛评分在4分以下,也就是轻度疼痛即可。

图7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误区四:把疼痛进行简单个体间的类比

疼痛具有个体化的特征,不能进行简单类比;同样的疼痛情况有人说一点不痛有人说痛死人了,还可能会责备一番,你看你咋这么娇气呢?这些说法其实既不科学也不正确,每一个人的疼痛阈值是不一样的,对于疼痛的接受程度与感受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人体感知疼痛是由疼痛感受器感受的,无论数量还是敏感性都存在个体差异。疼痛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包括环境、情绪、心理等在内的多种因素都会影响疼痛。所以疼痛感在不同人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类比性,就如同除了关公大多数人不能够对刮骨疗毒可以泰然自若地忍受一样。有人天生怕痛还真不能简单定义为矫情。大多数人还是对疼痛尤其是重度疼痛存在发自内心的恐惧,甚至会伴随严重的躯体反应。因此,不能机械地进行简单类比。这也反映出疼痛治疗的复杂性、个体化的特征。

图8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 、科学规范化镇痛治疗

疼痛的发生机制很复杂,迄今并未完全研究清楚,很多仍属于推测,疼痛学科未来依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治疗疼痛必须系统化、规范化。每个患者的接诊工作需要经历详尽病史询问采集、认真查体、加以必要的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多个步骤,确定诊断的同时要避免误诊。患者因疼痛就诊,接诊医生未深入检查仅对症处理导致原发肿瘤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的案例报道非常令人心痛。提示疼痛诊疗不能敷衍了事。对疑难复杂罕见病例需要联合多学科专家共同会诊。疼痛不仅影响患者情绪,还可导致睡眠障碍,降低机体免疫力,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甚至心脏病发作。迁延不愈者可发展为慢性疼痛。疼痛的治疗方案包括简单的药物治疗、理疗、局部药物贴敷或局部注射镇痛药物、介入以及神经阻滞治疗等等,少见的特殊疼痛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需要长时间多个疗程的治疗。

图9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总而言之,疼痛是病,治疗应该积极,据文献报道,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镇痛药物的使用总量及人均量仍偏低,由于对于疼痛认识的差异加上各种条件限制、医疗资源分布的差异等多种因素,一些晚期肿瘤患者的顽固恶性疼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提高生活质量,还给患者生活尊严,普及疼痛科普知识,消除疼痛治疗误区,减少疼痛发生,提供安全、可靠、舒适化的无痛体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倪家骧,孙海燕,主译.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

[2]邓小明,姚尚龙.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