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发源自中国的瑰宝,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自古以来,中国的先民就有种茶、制茶、饮茶的习惯。大航海时代之后,茶也随着远洋货轮走向世界各地,成为一张世界闻名的“中国名片”。

我国茶叶的种植面积、从业人群、茶产量及产值均居世界前列,是全球重要的茶叶贸易国。夺目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广大茶农和科研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就是其中之一。由他领衔的科研项目《茶叶中农药和污染物管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绿色茶园,绿色防控

我国茶叶产量虽高,但长期以来,茶叶生产中广泛应用化学农药来对抗有害生物,带来一定问题。陈宗懋院士提出“绿色防控”的创新理念,其团队也于2015年开始了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探索性研究。

在研究阶段,陈宗懋院士团队大胆创新,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生态防治等方法来处理茶园中的有害生物。他们成功运用有色黏板、灯光、信息素、生物农药等多种非化学农药手段,有效控制了茶园中的病害和虫害。此外,他们还深入研究了影响茶园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如种植防护林、科学施肥和采用新型农药,极大地改善了茶园的生态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茶叶中的农药残留。

让世界听到中国茶之“声”

茶作为全球四大饮料之一,除口感外,其质量安全问题也愈受关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茶叶的农药残留和污染物都受到最大残留限量(MRLs)标准的约束,而这些标准始终在不断提高。

陈宗懋经过多年研究,对现行规定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我们只会饮入茶汤,而泡过的茶叶则废弃,不摄入人体,而我们平时吃的粮食、蔬果则则会被完全摄入,因此二者应采用不同的标准、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为此,他带领团队进行多次实验,系统测定了不同农药在茶汤中的浸出量。最终他们得出结论:那些在水中溶解度高的农药在茶汤中的浸出量也较高,而那些基本不溶于水中的农药在茶汤中的浸出率非常低。

随后,他将这个实验和结果与欧盟的标准制定机构进行交流,欧盟也同意重新修订多项茶叶中MRLs国际标准。这不仅减少了我国在欧美市场的茶叶贸易大量损失,也实现了我国制定农产品国际MRLs标准零的突破。

2019年11月,联合国大会第74届会议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这是我国主导推动的首个农业领域性的国际节日。该节日的成功设立,为我国推广茶文化、推动茶产业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文:四川大学博士 牛明泽 把关专家:中关村国科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 研究馆员 汤波)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

来源: 科普中国-重大科技成果解读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