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船舶的拆解
拆船是造船的逆过程,即对报废船舶进行拆解,拆解所得的金属材料或直接利用,或经加工轧制成钢材后利用。拆船业是一项变废为宝、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产业,拆船所得到的钢材,与开采矿石进行冶炼和轧制相比,不仅节约能源、矿藏资源,还减少了开采、冶炼等成本和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因此被人誉为“无烟冶金工业”。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国际航运业随着经济的衰退而出现大萧条,特别是油船大量过剩,需要报废拆解的商船也逐年增加。上世纪80年代初,全球需拆解的旧船有1.53亿载重吨,计2210万轻吨,世界拆船业便应时而生,我国的台湾地区和韩国等首先嗅到了商机,开始大规模拆解商船,特别是利润丰厚的大型船舶,台湾拆船量还跃居过世界首位。
我国解放初期主要是拆解打捞出来的沿江沿海沉船。1967年开始拆解进口废船,主要是弥补国内钢材不足,解决重点钢铁企业熔炼废钢及二轻系统制造小农具、小五金用料。中国拆船业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
1982年,香港船王包玉刚先生向国务院主要负责同志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拆船业的建议后,国家经委、国家机械委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先后出台了免征废船进口关税、工商税、国家垫付外汇等扶持拆船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我国拆船业由此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
另外,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而我国钢铁产量尚不能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发展拆船业可以补充钢铁产量的不足。伴随着“要想富,先修路”和修建房屋等对钢材的需求,拆船获取的钢材不仅可弥补缺口,还价廉物美。拆船业为我国富裕的人力资源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能有劳动力成本、污染物处置等原因,新世纪初,全球拆船厂主要集中在印度、中国、孟加拉和巴基斯坦,这四个亚洲国家年均拆船吨位总量之和约占世界拆船吨位总量的85%,还有一部分拆船厂在地中海地区和欧亚交界的土耳其。
拆船带来的废弃物尽管大部分得到了回收利用,但是部分出于成本、技术考虑这一重要因素,如汞、铅、多氯化联苯、石棉、油漆、废电池等永久性污染物,环境污染以及对拆船工人的健康危害不可避免。
2017年7月,我国政府发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分批分类调整进口固体废物管理目录”“逐步有序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种类和数量”。2018年4月,将废五金、废船、废汽车压件、冶炼渣、工业来源废塑料等16种固体废物调整为禁止进口,自2018年12月31日起执行。2019年起,我国停止了国际船舶在国内拆船厂回收报废。虽然允许本国国旗的船只继续在国内拆船厂拆除,但政府不再提供补贴。
禁止包括废船在内的洋垃圾入境是我国政府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来源: 中国航海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