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拾贝,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世界,科学的每一个里程碑都离不开无数前人夜以继日的钻研,他们反复的否定世界,质疑自己,甚至与人争论,一次次的经历痛苦与挣扎,只为最终从那灵光乍现中窥得生命的天机。

割小鼠尾巴的实验反驳了获得性遗传。在细胞与染色体中隐藏着怎样的遗传密码?伴随经典遗传学成为主流,环境还能看做是遗传的主要原因吗?

在遗传学的历史长河中,科学家们不断进行探索与争论。经典遗传学的三大定律确立了基因的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规律,成为主流学说。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表观遗传学作为一门补充学科逐渐崭露头角。究竟环境是否是遗传的主要原因?本文将为您解开这个科学谜团。

一、遗传学的变迁

遗传学的历史充满了科学家们不断的探索与争论。1854年,孟德尔在《布鲁恩自然史学会杂志》发表了名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定律,开创了遗传学的先河。随后,摩尔根于1910年发现了白眼雄性果蝇,确认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并于1926年出版了《基因论》,巩固了经典遗传学的地位。然而,获得性遗传的支持者与经典遗传学派产生了争论。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典遗传学逐渐成为主流。然而,表观遗传学的兴起为这场争论注入了新的动力。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和摩尔根的果蝇研究是遗传学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定律,明确了基因在细胞遗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摩尔根的果蝇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联系,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并发现了连锁互换现象。

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和摩尔根的《基因论》是遗传学发展中的重要论文。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于1854年发现了遗传定律,即遗传因子(基因)在细胞中成对存在,并在生殖细胞形成时相互分离,受精卵形成时再次成对出现。摩尔根则在1910年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性果蝇,证实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1926年出版《基因论》,进一步阐述了遗传学的规律。

图片来源:pixabay

二、环境在遗传中发挥的作用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一些生命现象无法用经典遗传学解释。表观遗传学作为经典遗传学的补充,关注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会发生改变,并遗传给后代。这就是所谓的表观遗传。例如,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影响后代的遗传特征。

这些发现使得科学家开始重新审视环境在遗传中的作用。获得性遗传的支持者认为,环境在遗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经典遗传学派则坚持基因是决定遗传特征的主要因素。这场争论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典遗传学逐渐成为主流。

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表观遗传学成为经典遗传学的重要补充。通过这场争论,科学家们不断推动遗传学的发展和进步。经典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成果相互交融,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遗传学知识。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争论。经典遗传学的三大定律为我们揭示了基因在遗传中的重要角色,而表观遗传学则为我们打开了新的研究视角。在科学的道路上,每一次争论都在推动着人类对生命奥秘的不断探索。只有通过不断的钻研和思考,我们才能逐渐窥得生命的奥秘,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唠科开脑洞 科普作者

审核:梁前进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