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风云变幻,充满着各种危机。有些生物不幸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灭绝,而有些生物却能在复杂而神秘的环境中进化出独特的生命特征,从而使得它们的种群得以延续。那么,对于生物而言,环境是遗传的主要原因吗?

图片来源:pixabay

让我们来看看遗传学领域的争论。自古以来,人类就开始观察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这一观察思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丰。

一、环境因素的研究的开端

拉马克是受到布丰影响的学者之一,他在1809年出版了《动物学哲学》(上下册)一书,阐述了他的观点。拉马克认为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生物的逐渐发展和变异,即进化观点。此外,他还主张生物的发育是由低等到高等,按等级向上发展的。他认为获得的性状可以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这就是获得性状遗传的观点。

举个例子来说明拉马克的观点:长颈鹿的脖子原本并不长,但由于食物短缺,它们需要吃到高处的树叶以维持生存。由于这种需求,长颈鹿的脖子逐渐变长,这种性状的变化可以传递给下一代。这些理论为后来的生物进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

随后,达尔文在拉马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生物进化理论。他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新的进化观点。达尔文认为生物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变化,都有共同的祖先,并且生物会发生变异,这些变异会传递给后代。他还强调了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即适应于环境的生物能够保留下来繁殖,而不适应的生物则会被淘汰。

然而,达尔文并未能完全解释遗传现象。他的遗传观点与他的自然选择观点存在矛盾,这引发了后来一系列的科学争论。其中,新达文主义和新拉马克主义派别相继出现。魏斯曼是新达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对获得性遗传理论持怀疑态度。魏斯曼通过实验反驳获得性遗传的观点,证明割断老鼠尾巴并不会导致后代也没有尾巴,从而推翻了获得性状遗传的理论。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1892年,魏斯曼提出了“种质学说”,认为遗传物质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特定细胞中,即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分离的观点。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后来关于基因和遗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开启了新的科学时代。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唠科开脑洞 科普作者

审核:梁前进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