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全国科技教育乡村行”活动走进云南省5个县12所乡村中小学,用有趣的科技实践活动和科普报告互动,让科学教育发挥实效,助力“双减”落地,让埋在乡村青少年心中的科学种子生根发芽。

科技实践进乡村:让乡村孩子体验科学乐趣

从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出发,旖旎的风光和颠簸的山路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山路十八弯”的尽头,坐落着南涧县乐秋乡唯一一所初级中学——乐秋中学,2023年“全国科技教育乡村行”走进云南省的科学实践课《小视角大视野——显微镜下的生物特征》将在这里举办。

为什么不同动物的毛发不一样?大家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怎样的结构?……带着诸多问题,在科普老师们的指导下,孩子们在实践过程中,从肉眼观察毛发到制作实验样本,从使用显微镜到记录观察数据,从与老师积极交流到独立思考,此时的课堂俨然变成了一场科学的交响音乐会,孩子们尽情地解放手、脚、眼、脑、耳。“实验过程非常有趣,我觉得我已经爱上生物这门学科。”乐秋中学的学生李春凤说道。

当科学热情被点燃,对科学的好奇心便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而青少年心中那颗科学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来自乐秋中学的生物教师苏林表示实践活动效果很好,既锻炼了同学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又提升了同学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她说:“这次实践活动也让我受到很大启发,今后生物实验课所做的实验,可以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真正做到让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去探索,创新、求真”。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乐秋乡乐秋中学的学生正在参加《小视角大视野——显微镜下的生物特征》科学实践课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弥渡县、宾川县、鹤庆县的中学课堂上,科技实践活动同样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让知识跳出课本,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互动中学、在合作中学,我们看到了科技实践活动在“双减”中的另一种形态,即在“减”中“增”,最终使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对科学的兴趣点。自2023年“全国科技教育乡村行”在山西、内蒙古、广西、湖南、重庆、云南、甘肃、宁夏、云南等省区市开展以来,通过科技实践活动这一方式,逐渐培养乡村孩子用眼睛自主观察,用头脑独立思考,用双手进行试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技实践课是激发学生爱上科学,对科学产生兴趣的最佳方式之一。通过这次实践课,我从孩子们眼中看到了对科学的兴趣。”实践课程指导教师谷洪说道。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城镇初级中学的学生正在参与《小视角大视野——显微镜下的生物特征》科学实践课科普报告进乡村:拓展乡村孩子视野

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极其关键,是激发青少年科学潜能、厚植科学精神的重要抓手。如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让科技教育力量薄弱的乡村地区的青少年,接触到更丰富多元的科学内容与科普活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将科学教育项目和有形资源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对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进行关心帮扶指导。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乐秋乡麻粟小学的学生正在参加《穿越恐龙时代》大师报告

在2023年“全国科技教育乡村行”走进云南省的活动中,国家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徐世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演,把科学演绎成好用、好看、好听的“舞台剧”,点燃了所有在场孩子的科技热情。当“遥不可及”的科学家来到孩子们身边,拉近了孩子们与科学的距离,为乡村孩子带来了最前沿的科学视野,这样的课堂体验有可能影响乡村孩子们的一生。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新街中学七年级学生张馨蕾在聆听完《趣话地球》大师报告后兴奋地说:“地球这四十六亿年的历史非常有趣,让我产生了对考古这门学科的兴趣”。

科技教育乡村行活动举办2年多来,组织了近百场院士专家、优秀科技工作者开展大师报告进乡村活动。科学家们凭借渊博的学识,以浅显通俗的语言,幽默诙谐的讲解,在介绍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分享了个人成长和科研故事,引导乡村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让乡村青少年追寻科学梦,激发科学好奇心,增进爱国情,让科学家精神在乡村青少年中得到传承,激励农村青少年积极投身科技事业,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国家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徐世球正在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白龙桥初级中学的学生进行互动

科教乡村行:打破科教资源分散现状

一场好的科普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感知到科学的有趣严谨,还可以培养孩子们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为培养创新人才打好基础,而“海底深处的奥秘”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第400航次“船-岸连线”科普直播课,正是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为乡村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新科学之窗。

科普直播线下活动现场

科考船上的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健和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彦成通过直播带领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了岩芯钻取、处理、分析的全过程。跟随着两位专家,同学们“踏上”了IODP400航次的科考船,“近距离看到”了各式各样的钻头和岩芯处理工具、插着颜色各异小旗的岩芯样品、沾满泥土的工作服……这些新奇的事物让同学们惊叹不已,眼神里满满的都是对海洋、对科学的憧憬和向往。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镇群力小学的学生在直播课上认真记笔记

现阶段,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仍存在科教资源薄弱、师资欠缺等问题,如何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如何切实推动更为丰富的科教资源深入乡村?云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激发乡村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在实施科技教育乡村行活动中,充分利用当地科普资源,组织科学家和工程师走进曲靖市、德宏州、大理州14个县(区) 44所学校,为2万余名师生送上精彩的科普盛宴,同时还开展了“科普报告”“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科教进课堂”“科技小馆进校园”“科学家精神宣讲”“科技教师培训”等系列活动,大力推动科普活动融入基础教育,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使“科技教育乡村行”活动成为活动形式多样,彰显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

云南省科协近年来着力聚焦青少年群体,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并集聚科教资源和服务向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据最新数据统计,2022年云南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9.21%,比2020年的7.34%提高1.87个百分点,云南省公民科学素质实现稳步增长。

只有打破科教资源沉睡和分散现状,将“珍珠”串起来,才能让乡村青少年享受更加长效化的科技教育服务。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联合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等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的“追光行动——2023年全国科技教育乡村行”活动正是通过积极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加强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支持和志愿服务,从而实现乡村青少年科技教育生态体系健康、持续的发展。未来的乡村青少年,在优质科普教育资源的流动与供给中,能够享受跟城里孩子一样的科学教育。育。

来源: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