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古装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太医使用银针测毒的场景,其中银针插入病人身体或接触食物后会出现变黑的情况。这一情节给我们一种银针能够准确测出毒素的印象。

南宋著名法医学家宋慈也曾在《洗冤集录服毒》一章中写道“若验服毒,用银钗皂角水揩洗过,探入死人喉内,以纸密封,良久取出,作青黑色”然而,“银针测毒”是不是有科学依据呢?

图片来源:pixabay

01 银针发黑就是有毒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人们口中所说的“毒”是什么呢?

我国古代最常见的毒物之一,是由砷黄矿物提炼而得,除去大块杂石,然后在密闭容器中与木炭一起煅烧,升华后,凝结成的白色粉末,这种毒物的名字叫做三氧化二砷,也就是我们人尽皆知的“砒霜”,砒霜对人体有极其严重的危害,包括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肝脏和肾脏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那么,太医手中的小小银针真有这么神奇吗?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用到一点点化学知识,砒霜也就是三氧化二砷化学式为As2O3,而银针也就是银的化学式为Ag,这两种化学物质在在接触时不会产生明显的化学反应,所以,银针发黑即为毒这种说法,并不是十分的科学。

可这下我们又要好奇,那银针发黑是因为什么呢?

这点是由于古代生产研磨技术的落后,使研磨后的砒霜中残留少量的硫化物,则让砒霜颜色看起来呈红色,这种颜色,和丹顶鹤头上的颜色极为相似,所以砒霜又被人们称为“鹤顶红”,硫的化学式为S,和银(Ag)的作用下则会产生硫化银(Ag2S),而硫化银是一种黑色固体,常见于银器在长时间接触硫化物环境中发生变色的情况,所以才会产生银针发黑的说法

02 我们现在如何测试食品毒性?

根据现有科学依据,银针测试食品毒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仍然缺乏科学支持。现代食品安全领域已经建立了严格的科学方法来评估食品的安全性。

质谱技术是一种高度敏感的分析方法。它可以检测到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霉菌毒素等微量化学有害物质,使得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

还有液相色谱法,可以分离食品中的复杂化学成分,并定量分析其中的有害物质,食品中的添加剂、防腐剂、色素等,确保其在安全限度范围内。

通过这些现代毒物检测技术,我们可以准确检测食品中的毒素,避免我们受到黄曲霉毒素、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的侵害。相比古代的银针测毒方法,现代技术提供了更准确、可靠的食品安全评估手段,但我们应该在科学知识的指导下保持理性思维,并依靠科学验证的方法来评估食品的安全性,保障我们的权益与健康。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遇见木星 科普作者

审核:钟凯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