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打哈欠这种行为非常的常见,当听一节枯燥的课程或者看一场无聊的电影时,很可能会让人哈欠连连。很多人会认为,打哈欠是因为睡眠不足,但其实打哈欠背后的科学远比我们想的要复杂得多。
调查表明大自然中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甚至鱼类,都会打哈欠。动物们为什么会打哈欠呢?目前科学界家们也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来。
有研究认为,当人类疲劳时,我们的呼吸模式会改变,这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的积累,因此需要打哈欠补充充足的氧气,进而缓解身体的疲劳。
图片来源:pixabay
人在精神紧张时也可能更容易打呵欠,比如就有调查者发现伞兵在下飞机前会打哈欠,运动员经常会在比赛前打哈欠。
也有研究表明打哈欠可能是由于大脑温度升高引起的,打哈欠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帮助大脑降温,进而使身体活跃起来。大脑更大的动物往往打哈欠的时间更长,也许是为了吸入更多的空气来冷却体积更大的大脑。
当然,一些疾病比如糖尿病、中风等也可能会影响打呵欠的行为,在一些免疫抑制患者中可能会出现过度打哈欠的现象。
在动物界中,打哈欠与其行为习惯也有一定关系,比如狒狒通过打哈欠威胁敌人;暹罗斗鱼打呵欠往往意味着攻击;阿德利企鹅和帝企鹅将打哈欠作为它们求偶仪式的一部分;蛇打哈欠,既是为了饭后调整下巴,也是出于呼吸的原因;鹦鹉打哈欠可能跟调节体温有关,因为它们周围的温度越高,打哈欠的次数也越多;鱼也会打哈欠,当氧气不足时,它们打呵欠的频率也会增加。
打哈欠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他不只具有自发性,还具有传染性,当你看到周围的人在打哈欠的时候,你可能也会控制不住的想要跟着打。对于这种“人传人”的现象,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给出了一些较为合理的解释。
有科学家认为传染性的打呵欠其实是移情能力,也就是同理心的体现,研究表明容易被传染打呵欠的人在移情能力测试中得分往往都很高,而自闭症儿童(有可能影响同理心的发展)打呵欠的次数比同龄人要少。
他们还发现与面对陌生人相比,当面对朋友和亲戚打呵欠时,被传染打呵欠的几率更高。这表明呵欠的传染性可能也与情感的亲密度有关。
一些研究认为这种传染行为可能与大脑内的镜像神经元有关,这种神经元会使人下意识的模仿他人的行为,比如抓挠、跷二郎腿和大笑等。也有科学家认为打呵欠传染这一行为可能是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群体本能,为了提高整个群体的警觉性,进而保证族群的存活率。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科学边角料 科普团队
审核:陶宁 中科院生物所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