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什么?这是一个困扰了人们数千年的问题。两千多年前《诗经》中一首《关雎》,为我们描述了一段朴素又浪漫的爱情。

但,究竟是什么在操控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如此去“爱”一个人呢?

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的生物学家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2002年发表过一篇论文,把爱情分为三个阶段——情欲、吸引、依附。

她认为,爱情通常由情欲开始。在男性体内的睾酮和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刺激下,人类会产生欲望,这与地球上其他的哺乳动物区别不大。这个阶段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不会超过几周到几个月。

配图来自图虫网

而在欲望褪去后,如果双方相互吸引,那么将进入爱情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起作用的是大名鼎鼎的多巴胺以及肾上腺素,多巴胺能让你更加兴奋,肾上腺素则可以让心跳加快。对!热恋时,恋人在身边时那种奇妙、美好的感觉,就是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在“捣鬼”。

但这些终将趋于平淡,如果你们那时还未分手,便会进入费舍尔定义的爱情第三阶段——依附。在这个阶段,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水平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加压素(Vasopressin)和催产素(Oxytocin),正是它们维持着长期稳定的情侣和家庭关系。

神经生物学家史蒂文·菲尔普斯和拉里·杨曾做过一系列草原田鼠(Prairie vole)和山区田鼠(Meadow vole)“爱情观”的实验。草原田鼠是“一夫一妻”的典范,它们一生通常只有一个伴侣,共同抚养后代。而它的“近亲”山区田鼠们则没有这么稳定的家庭关系。

菲尔普斯深入研究后发现,草原田鼠体内加压素的受体含量,远高于山区田鼠,这就意味着加压素在它们体内的作用效果更强,在这种物质的作用下,草原田鼠才会如此“忠贞”。如果提高山区田鼠体内的这种受体的表达水平,那么它们的“爱情观”也会变得跟草原田鼠相似。

这些研究都表明,所谓“爱情”的背后,可能就是像多巴胺、催产素、加压素这些物质来维持的。不过,这些物质对人类的爱情,具体起到了什么作用,目前还尚未有确定的结论。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体内的激素不能让我们获得一段美好的爱情,但或许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拥抱、守护和爱情。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胡桃夹子

审核:陶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