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况

钢铁冶金业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典型代表是创办于晚清的汉冶萍公司。汉冶萍公司的前身是由张之洞(1837-1909)于1890年创办的汉阳铁厂,其创办目的是为即将兴建的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 生产钢轨。1894年,坐落于汉阳龟山脚下,汉水南岸的汉阳铁厂建成投产,大冶铁矿同时得到开发。1896年,盛宣怀(1844-1916)接手汉阳铁厂,并且为解决铁厂的煤焦供应问题而开发萍乡煤矿。1897年,铁厂 开始向卢汉铁路供应钢轨。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成立汉冶挥煤铁股份有限公司,一度成为远东最太的钢铁联合企业,1922年之前1/3强的中国铁路建设所用钢轨来自汉冶萍公司。1925年,汉阳铁厂和大冶铁厂的冶炼生产停工,公司迅速走向 衰败。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汉阳铁厂的部分设备西迁重庆,用于建设后方最太的钢铁企业一一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简称 “钢迁会”)。

汉冶萍公司作为近代中国首家大型煤铁联合企业,兼具煤矿、铁矿开采和钢铁冶炼等重要产业功能,其生产系统主要由钢铁冶炼和轧制、铁矿石的开采、煤矿开采和炼焦等3个主要环节构成。钢铁生产包含两处: 一是公司最主要的钢铁生产地一一汉阳铁厂;二是建成于1921~1923年的大冶铁厂炼铁设施。汉阳铁厂的建设可分为2个时期,即1890~1894年的第一期建设,以及1894~1908年的第二期改扩建。1908年之后的主要生产设施包括100 t高炉2座、250t高炉2座,西门子马丁炼钢平炉7座,150 t混铁炉1座,以及可轧制轻轨、各种型钢和重轨的轧钢机共16台,这其中包括辐径为800mm的二重可逆式轧机5台。大冶铁厂的主要设施为2座日产 450 t铁的高炉,由日本人大岛道太郎设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日本贷款的约束,汉冶萍公司由生产钢材转向优先发展大规模炼铁, 以满足日本人需求。 这2座高炉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炼铁设施,主要目的是为日本八幡制铁所的生产、扩张提供生铁。由于大岛道太郎缺乏大型高炉设 计和建设的经验,2座高炉都未能达到预期的炼铁水平,分别于1924和1925年停止生产。

大冶铁矿是汉冶萍公司的铁矿石供应基地。1890年12月开始修建铁山运道、码头,并采办机器。1892年10月运道工程竣工,1893年开始产出矿石。铁矿以露天方式开采,初期机械化程度低,1918年之后开始用气压凿岩机代替手工凿岩。汉冶摔时期大冶铁矿不仅为公司自己供应全部矿石,而且还以铁矿石和生铁偿还日本借款。从开办到1938年,大冶铁矿产出的铁矿石有66%销往日本,为八幡制铁所提供了其所需的60%~70%的铁矿石。因此,大冶铁矿的开采规模远超过汉冶萍公司自身需求,汉冶萍公司钢铁冶炼的焦炭主要来自江西省西部的萍乡煤矿。1898年,萍乡煤矿总局成立,借助德国礼和洋行的借款,开工建设煤矿,修建萍株铁路。1907年萍乡的路、矿等设施相继建成投产,实现由采煤、洗煤、炼焦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焦炭生产体系,主要设施包括横井(平巷 λ 直井、开采和运输设备, 洗煤设备,土法和西法炼焦炉等。整个煤矿的勘探、设计、设备采办和修建工程均由德国工程师负责。 德国人赖伦(G. Leinung)于1896年被盛宣怀派往萍乡勘探煤矿,1898年之后担任总矿师,负责指导设计、工程建设和生产等所有环节,为汉冶萍公司工作到1923年,在采煤技术转移过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挥乡煤矿投产时,机械化和电力化程度较高。总平巷使用了28辆行驶速度每秒中5血的电力机车,铁煤车每辆可装煤0.5 t,煤车最多时有4000辆。

二、现状

经历战乱和时代变迁, 汉阳和大冶两处铁厂的主要生产设施散失十分严重, 幸存下来的有多处工业遗存。 其中,生产设施体现着遗产的技术史价值。

汉阳铁厂高炉旧址只留存着停炉冷却后炉底残留的一块圆形凝铁。在汉阳之外, 现重庆钢铁集团保留着汉阳铁厂第二期改扩建时订购的两台设备:一是由德国克莱因(Klein)兄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制造自包800 mm二辘可逆横列式轧钢机, 制造年代约为1904- 1905年;二是由英国戴维兄弟公司(Davy Bros Ltd.Engineers)于1905年制造的8 000马力的蒸汽机, 用作轧钢机的动力设备。汉冶萍技产初期, 因炼钢设备与含磷高的铁矿石不匹配而产生突出的质量问题,故于1904~1908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扩建工程, 扩大了生产规模,改善了钢轨等产品的质量。 时任铁厂坐办的李维格赴欧美,针对铁矿 石和焦炭的特性采购新的炼钢平炉和轧钢设备。这两台机器即为此次改扩建工程引进的设备,是20世纪初汉阳铁厂发展和技术转移的重要见证。

大冶铁厂原址现为黄石新冶钢公司所在地,那里存留着2座高炉的部分钢筋混凝土炉基、睛望塔、水塔、高炉校桥等生产设施遗存以及日式建筑4栋、欧式建筑 1栋。2座高炉高达27.44 m,其主体构件由美国列德干力公司(Riter Conley Company, Pittsburg.US )制造。它们是1920年代亚洲首次建设450t大型高炉的高风险工程实践,具有特殊的技术内涵。此外, 日式建筑基本保持了初建时的面貌,是1910-1920年代日本参与汉冶萍公司生产的见证。

大冶铁矿露天开采给矿区留下了两大重要景观。一是巨大的露天矿坑。大冶铁矿在1829年之前全部为露天开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露天矿坑,尤以东露天采场最为壮观。东露天采场(图9)由象鼻山、狮子山和尖山3个矿体组成。 狮子山和象鼻山在20世纪初开始开采,1955之后成为大冶铁矿的主要采场,如今形成了东西长2200m,南北宽550血,最大落差444血的矿坑。二是由矿区到石灰窑码头的运矿工程,1891年在德国籍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始兴建,全长约35恼,包括采区轻便铁路和挂路、铁山至石灰窑的 运矿铁路、下陆机车修理厂、江边装卸矿码头以及办公室等其他配套工程,沿线有铁桥 27座,设铁山、盛洪卿、下陆和石堡4处车站,189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存景观见证了一座近代铁矿的百年开采史。

萍乡煤矿开办之初的主要开采格局延续到现在,当时开挖的矿井至今仍然在产煤。可以说,挥乡煤矿是汉冶萍公司各厂矿中遗存状况最好的(表1)。

上述煤矿遗产可分为两类: 一是以总平巷为代表的采煤工程设施;二是以盛公祠等为代表的矿区管理、教育和住宅建筑。煤矿开办之初就开挖建设东平巷和西边可通八方井的西平巷。东平巷是萍乡最重要的横窿,井口位置以天门洞为起点,后因运输需要,由天门洞向外延长145m,成巷断面为16m2,铺轨四股。东西平巷出煤和向八方井运料都通过此巷,因此延长部分称为总平巷。迄今,总平巷仍然是主要矿井,所开采的煤还是通过这里的轨道运至洗煤厂。相比之下,两个直井早已废弃,其井口已是平地,而留存下来的相关设施有1904年建成的八方井办公楼,即砖术二层欧式回廊建筑, 现为安源区文物保护单位。总平巷和生产设施见证了120年来中国规模化采煤的历程。

除了矿井等生产设施外,萍乡煤矿还保存着8栋修建于1898 -1907年之间的工矿办公建筑和欧式住宅。总局办公大楼、张公祠、矿务总汇和八方井等办公楼及东西南北院(外籍工程师住宅)都采取拱券外廊设计,这是欧洲人为适应中国南方炎热气候而选取的结构,即在西式建筑基础上加外廊。 总局办公大楼位于始建于 1898年,1916年盛宣怀去世后,汉冶萍公司将该楼称为盛公祠。这座建筑有明显的中西合璧特征,其整体布局、立面和内部构造有欧洲建筑甚至宗教建筑的影子,建筑交叉顶上的元素和内部梁柱结构等又有中式建筑的特点。这些建筑反映了西式建筑技术的传人和本土化。

三、技术史价值

汉冶萍公司的兴建在中国近代技术史和工业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它代表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主流钢铁企业的冶炼技术及相关的煤铁开采技术, 及其向中国的转移。经历了百余年的工业生产和景观的变迁, 散落在武汉、黄石、萍乡和重庆等地的汉冶挥公司遗存成为中国钢铁和煤炭技术近代化和早期工业化的重要见证,有着特殊的技术史和工业史价值。

汉冶萍公司幸存下来的机器设备、生产设施和景观,如现存于重庆的汉阳铁厂的轧钢机和蒸汽机,大冶铁矿石开采矿坑,挥乡煤矿总平巷、煤矿总局办公大楼、外籍工程师住宅等工矿建筑,都须妥善加以保护,并加强不同地区、不同行政机构之间的协作,方能保存和挖掘其技术史和工业史价值。此外,还应当汇集汉阳造钢轨等产品、遗物及相关文献资料,适时建设博物馆或陈列馆。

来源: 中国工业遗产示例—技术视野中的工业遗产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