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把公园装进“口袋”,将绿色拥入怀里,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种新风尚。不少城市将边角零碎地块进行改造,充分利用城市的废弃地、闲置地、裸露土地、道路节点、路头转角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或改造出一批“口袋公园”,用于周边居民日常休闲、运动。

“口袋公园”是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一般在400至10000平方米之间,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类型。

资料图片:市民在厦门市海沧区一处“口袋公园”休闲游玩

“口袋公园”的建设,在城市生活中实现了推窗见绿、转角见美的效果,满足了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的需求,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时尚,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其次,“口袋公园”一般注重绿化种植,用绿色填充城市空间,有些还通过生态技术措施的运用,助力生态环境的改善。一些略大些的“口袋公园”,绿化覆盖率大,也可看作城市公园体系中的游园,发挥城市公园的功能,起着完善城市公园体系的作用。

资料图片:市民在沈阳市和平区文体西路一处“口袋公园”内休闲娱乐

每个“口袋公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一些“口袋公园”经过精心设计,将当地的文化元素、历史故事融入到公园建设中,形成特色鲜明的街道文化景观,为城市形象大大加分。如江苏东海县,先后建设了“版画”“城市记忆”“福”文化等主题“口袋公园”,公园通过定期更换城市历史老照片,让市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

错落有致的绿色景观,精巧的空间布局,平坦宽敞的休闲步道,使得“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得以实现,但“家门口”的“口袋公园”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周边居民和单位既是得益者,也是责任人。“口袋公园”投入使用后往往会面对不文明游园、有限场地被电动车挤占等管护难题,需要公众提高自身能动性,发挥社会共治力量。

审核专家:杨汝荣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

来源: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