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生活,理想血压”,那什么是“理想”血压呢?

2017年,美国人发布指南,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修订为≥130/80mmHg,打破了维持了几十年的140/90mm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其实,140/90mmHg这个标准也是他们制订的。

他们的依据来自于2015年发布的一项大型临床研究SPRINT研究,该研究发现,与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的人群相比,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以下的人群,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死亡率也更低。

于是,他们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修订为130/80mmHg,当然,血压的控制目标也是130/80mmHg以下。

但是,130/80mmHg的诊断标准,欧洲人没有跟,日本人没有跟,中国人半推半就,跟了一下有又跳了回来:去年,中国医师协会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修改为≥130/80mmHg,但遭到了许多人质疑,于是,今年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仍沿用≥140/90mmHg的诊断标准。

不过,虽然欧洲、日本、中国没有修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不约而同的把血压的控制目标修改为130/80mmHg以下。因为标准和目标的制订虽然有主观因素,但证据却是客观存在的,严格控制血压就能获益: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寿命更长,身体更健康。

上个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全球高血压报告》,更是首次提出了收缩压超过115mmHg就危险的概念:

1、在全球范围内,收缩压增高≥110~115 mmHg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危害性和致死人数超过其他任何行为、代谢或环境因素,每年可导致1080万例过早死亡,而这些死亡是本可避免的;

2、事实上,即使收缩压在115~130 mmHg之间,也会增加死亡风险;

3、如果2019年所有成年人的收缩压都在110~115 mmHg之间,该年度将可减少19%的死亡;

4、在35-69岁人群中,血压从115/75 mmHg开始,收缩压每升高20 mmHg,死于心梗或卒中的风险就增高1倍;

5、尽管从临床方面考虑多将<140/90 mmHg作为血压的控制目标,但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血压低一些更好(低至115-120 mmHg)。

130/80mmHg的概念,许多人都难以接受,115mmHg的概念,更可能惊掉了许多人的大牙,但这是事实,是全球大数据。

中国医师协会去年修改高血压诊断标准后,受到的两大质疑是:

1、原来血压130~140/80~90mmHg的正常人,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高血压患者,从心理上难以接受,也可能影响的入职、入伍。

2、新标准使我国高血压患者一下增加1亿人,部分人可能需要用药治疗,给个人和国家医保增加负担。

第一个质疑可以探讨,第二个质疑却是一个短视行为。

还是上个月,降糖药司美格鲁肽继美国之后被英国批准用于减肥,有没有糖尿病都可以用。为此,英国卫生和社会保障大臣解释说,司美格鲁肽可以减少患肥胖相关疾病的人数,同时还能减轻医保的压力。

一个贵重的药物纳入医保,用于许多人并不认为是疾病的减肥,英国不但不认为是增加了医保支出,反而说减轻了医保的压力,这不得不佩服人家的“长视”理念。早控制肥胖,减少肥胖导致的各种疾病,长期来看,医保的总支付确实少了。

针对《全球高血压报告》,美国“决心挽救生命”组织前负责人、美国疾控中心前主任弗里登博士评论说:每小时有超过1000人死于中风和心脏病发作,这些死亡大多由高血压引起,但其实大多数都是可以预防的。早控制血压是廉价的、触手可及的,并能巩固基础医疗。

道理是相通的,早控制血压,似乎花了一些费用,但如果减少了心梗支架,脑梗偏瘫,肾衰透析等心脑肾并发症,后面的花费反而更少。有病早治疗,总得来说花费更少,身体更健康。

无论是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还是血压控制目标,的确是人为制订的,但都是以大数据为依据。所谓的理想血压,只是医生给您的建议,每个人不一定非要追求理想。您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如果您想更健康、更长寿、更快乐,那您就听听医生建议,把目标定的更严格一点,把血压控制的更低一点。

来源: 李青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