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海杰 河北省煤矿卫生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华北理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审核:阎升光 河北省职业卫生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华北理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说出了无数人对旅行的向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假期出去旅游,欣赏各地的美景,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

当你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尤其是今年当“淄博烧烤”火出圈时,我们开始发现饮食文化成为旅游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环。比起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几个好友或者全家老小在旅行中一起品尝地方特色美食,感受不一样的烟火气,这样简单而纯粹的状态让人感到格外的轻松和舒适。

可是,当人们在关注旅游中的饮食文化特色时,也不要忽略了其中存在的饮食安全隐患。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今天我们就聊聊中国两个代表性的旅游地可能出现的饮食健康问题。

一、沿海地区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谈到旅游,对大多数人来说,夏天的首选就是海边。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其大陆海岸线长18400千米,海岸线总长度超过32600 千米。中国的沿海城市众多,虽然沿海城市都各有各的特色,但到沿海城市旅游,吸引人的总是细软的沙滩、碧蓝的海水,还有美味的海鲜。清晨游客们会聚集在码头,等待着装满鱼、虾、蟹、贝类的渔船,这些海产品不仅味道鲜美,也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可是随着海产品相关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出,我们在旅行时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1.海鲜煮不熟含有细菌,吃海鲜一定要严格灭菌。随着人们对食品新鲜度的追求,“生腌海鲜”越来越流行,但海鲜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热性比较强,80℃以上才能杀灭。除了细菌之外,海鲜中还可能存在寄生虫卵以及加工带来的病菌和病毒污染。一般来说,在沸水中煮4~5分钟才算彻底杀菌。因此,对于不加热烹调的海鲜必须要慎重,一定要保证鱼的新鲜和卫生。

2.吃海鲜一定要注意适量,尽量避免和水果同食。海鲜虽然味道鲜美,但过高的蛋白质含量以及相对复杂的食物成分,可能会对人体的肠胃产生一定的负担。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如果与水果同食,不仅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还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甚至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吃海鲜大餐后最好间隔2小时(因为食物在胃内排空时间为2~3小时)以上再吃水果为宜。

3.痛风人群少吃海鲜,过敏人群禁吃海鲜。海鲜属于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具有明显的升尿酸效果,容易加重痛风症状,因此痛风人群要少吃海鲜。海鲜属于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因为海鲜所含的丰富蛋白质对人体而言为一种异性蛋白质,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敏原,若自身对于海鲜过敏,应该禁食,以免出现过敏症状。

二、西南地区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旅客游玩。西南地区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峨眉山、九寨沟、黄果树瀑布等,还有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如布达拉宫、乐山大佛等。游客们在西南地区可以一边欣赏着大自然馈赠的美景,一边体验着各色美食如火锅、酸汤鱼、米线等。在西南地区旅游时饮食方面有两点要特别注意:

1.不要高估自己吃辣的能力。四川盆地地势低,空气湿度大,当地人吃辣能达到流汗和排毒的目的。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太辣的食物容易引起肠胃不适,一定要量力而行。

2.一定要提防“菌子”(即蘑菇)中毒。云南已知有野生食用菌种类900多种,占中国已知种类的90%以上,占世界已知种类的45%以上,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在我国甚至世界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的6~9月是云南吃菌子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经常发生菌子中毒事件。爱好菌子的游客们一定要去正规饭店品尝,切记食以“安”为先。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中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孕育了56个民族,14亿多的人口。旅游使我们可以去感受不同的自然环境、民族风俗和饮食文化,带来许多异域的生活体验,帮助我们释放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实现体能和精神上的双重收获。近年来,随着旅游中一些食品相关事件如“天价大虾”、食物中毒的发生,人们旅游消费的观念也在悄然改变。旅游者越来越追求“安全、美味、营养、健康”的饮食方式和“平等、尊重、舒适”的旅游体验。“淄博烧烤”告诉我们“真诚”就是永远的必杀技,旅游者作为消费者,永远愿意为货真价实的美食买单。所以请旅游行业少一些套路,多一点真诚,这样才会有游客们不远万里地奔向你们。

参考文献

[1]孙长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佚名. 吃海鲜一定要注意的八大事项[J]. 安全与健康,2014(08): 56.

[3]陈日益. 儿童吃海鲜应该注意啥[J]. 食物与健康,2013(10): 24- 25.

[4]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 寻找生物多样性的奥秘·“菌”子之交[J]. 中国食用菌,2021, 40 (10): 78.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