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地锦草(Euphorbia maculata)原产北美洲的外来入侵物种。入侵级别3级,为局部入侵类外来物种。与入侵地物种竞争生态位,释放化感物质抑制入侵地植物的生长,大面积单优群落,影响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入侵地的生态环境。入侵田间影响花生、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全草有小毒。白色乳汁对皮肤和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全草入药。清热解毒、活血、止血、利湿、通乳。

佳人半斤泪,化做万层云。

千载心不变,愁思只为君。

**名 称:**斑地锦草

**拉 丁 名:**Euphorbia maculata

分类地位: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大戟属 Euphorbia

**别 名:**大地锦、斑地锦、美洲地锦、紫斑地锦、紫叶地锦。

异 名:

Euphorbia supina*、Chamaesyce maculata、Chamaesyce supina.*

识别特征:

1、匍匐茎长可达17厘米,直径约1毫米,基部多分枝,被白柔毛,断茎上有白色乳汁。

2、对生叶长椭圆形,中部以上常具细齿,叶面中部通常有一个长圆形的紫色斑,叶无毛,钻状托叶边缘常具睫毛。

3、花序腋生,总苞陀螺状,具白柔毛,边缘5枚三角状圆形裂片,4-5枚雄花微伸出总苞,雌花1枚。

4、蒴果三角状椭圆形,直径约2毫米,通常被柔毛,成熟时分裂成3枚分果爿,每分果爿内含1粒种子,种子长椭圆状四棱形,长约1毫米,宽约0.5毫米,顶端截平,基部钝圆,种皮红褐色,表面覆盖着一薄层灰白色的腊质膜,表面粗糙,具不整齐的凹穴,每个棱面常具5个横沟,腹面中间隆起,呈二面体,隆起线上有一褐色的细缝线,上达顶端较平坦的合点区,下至基端种脐,种脐小,椭圆形,褐色,脐缘呈粉白色,背面隆起,二面体状,无种阜,胚直立于胚乳中。

**国内分布:**江苏、山东、江西、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台湾等地。原产北美洲的外来入侵物种。入侵级别为3级,为局部入侵类外来物种。与入侵地物种竞争生态位,释放化感物质抑制入侵地植物的生长,大面积单优群落,影响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入侵地的生态环境。入侵田间影响花生、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全草有小毒,白色乳汁对皮肤和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拍摄于山东威海路边和山坡。

**国外分布:**原产北美。

**生 境:**生于荒地、平原、田间、菜地、沙滩、山坡、路旁等地。

**物 候 期:**花果期4-9月。

药用价值:

采集储藏:全草入药。夏、秋季采收。

性味归经:辛,平。有小毒。入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血、利湿、通乳。用于痢疾、泄泻、咳血、尿血、便血、崩漏、疮疖痈肿、乳汁不下等。

文章来源:物种科普(微信公众号)

编辑:Tommy

来源: 物种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