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琳 杨彤 天津中医药大学
审核:于春泉 天津中医药大学 教授
自古以来,人们致力于从传统文化中勤求众方,找寻保全形体的养生方法,以形成正确的养生观念,从而使人体机能健旺、抵御外邪侵袭,真正达到养生抗衰之目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居民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寻求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养生方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顺时养生”是重要的养生法则,顺应四季,才能使机体的生理活动适应寒热温凉的季节变换,从而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恰逢秋分节气,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以南23.5度,白昼与黑夜等长,标志着秋天的正式来临,人们的身体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养护,本文将探讨传统养生之道的核心理念,思考如何在秋分节气将传统智慧融入现代生活,实现身心健康。
一、传统养生的核心理念
1.法则天地,起居有常
传统中医理论倡导“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指人的活动要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并与其周期性规律对应,做到起居有常,适应季节交替、天气变化、昼夜更迭和地域差异,才能使人体内外和谐,维持健康的状态。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膳食合理,养元健脾
精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一部分来源于父母给予的先天之精,另一部分来源于后天食物摄入时获得的营养物质。保持脾胃运化功能的稳健和维持精气的充盈状态,往往能减少疾病的发生,保持人体旺盛的生命力。
3.运动导引,劳逸结合
生命在于动,也在于静,传统养生观念主张动静结合,躯体与精神保持高度统一,合理的养生运动,是寻找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可通过吐纳精气,打通血脉,固束筋骨,集中心志,以达到体育锻炼,防治疾病的目的。
4.因人而宜,个性发展
寻求良好养生方式的前提是对自我有清楚的认知,能够辨清自己的体质类型,制订属于自己的养生计划,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安全的养生之路。
5.怡情养性,调畅情志
精神情志异常变化对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活动与五脏功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需要学会调摄情志,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二、秋分养生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饮食养生
秋分时天气干燥,燥易伤肺,肺主皮毛,人们容易出现皮肤干裂、口咽干燥、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等症状。在饮食上除了要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外,还应多食具有润肺生津、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芝麻、梨、藕、百合、荸荠、银耳、蜂蜜等。可饮用贝母梨罐(鸭梨1个,大贝母10g,红小豆15g,高温蒸40分钟即可)、荸荠贝母梨水(荸荠8~10个,大贝母15g,梨1个熬水煮沸饮用)以滋阴润肺,祛痰止咳;或食用山药百合大枣粥(山药90g、百合40g、大枣15枚、薏苡仁30g、大米适量,洗净煮粥)以补脾和胃。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运动养生
秋分时节气温较低,人体免疫力下降,需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但要注意以下几点:晨起天亮时外出锻炼,避免晚饭后外出以防秋邪;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形式不宜剧烈。需结合“守静”的原则,在阳光充足时,选择如意守功、内养功、太极拳、五禽戏、静坐冥想等“静功”进行锻炼,以吸收天地之阳,振奋精神,强体健魄,神自安来。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情志养生
秋分时节人们易因秋季肃杀的景象而产生伤感的情绪,可称之为“悲秋”。“悲秋”导致的情志变化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此时应注意内藏阴精,以润养五脏,抗病延年;顾护阳气,以避寒凉之气伤害人体;保持情绪乐观,情志安宁平静,通过情绪的调节、舒畅,以减少秋季肃杀之气对身心的影响。可多尝试放松的活动如冥想、瑜伽、阅读等来舒缓紧张的情绪,也可与亲朋好友相聚、交流来放松身心。
图5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科学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延续古人的智慧,通过结合自身特点,顺应自然,合理调整起居与饮食,怡情畅志,选择最合适的养生方法,有助于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在秋分节气中,拥抱秋天的清爽与收获,全面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