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 芹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 副秘书长,研究员
审核:张建中 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矫形中心 主任,教授
长时间行走和过度负重都会对足跟(俗称“脚跟”)造成负担,甚至可能导致局部出现无菌性炎症,从而导致足跟痛,又称脚跟痛。
老年人的脚跟部脂肪垫已经开始萎缩,加上足弓有一定程度的塌陷,使得老年人对地面冲击力的缓冲能力明显减弱,就更容易出现足跟痛。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什么是足跟痛?
足跟痛是常见的足踝问题,是指足跟一侧或两侧有疼痛感,但并无红肿。患者常因疼痛而导致行走不方便。
大多数的足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主要分跖腱膜炎和跟腱炎。
1.跖腱膜炎
跖腱膜炎很常见,往往发生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者的身上,也可因长期或慢性轻伤引起。它的疼痛位于足跟下方——足跟的着地点,即足跟底部。
跖腱膜炎与活动过度、活动不规律、突击性体育活动,以及穿了不合适的鞋有关。此外,体育活动前没有做拉伸或热身活动就进行较为激烈的运动也会引发这种疾病。
2.跟腱炎
跟腱炎引起的疼痛也在后足跟,但其疼痛位于足跟的后方而非着地点。
跟腱炎的发病有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踝骨后上结节的增生;外因主要是运动量突然增加,如长距离行走等。
跟腱炎在医学上又称为“止点性跟腱炎”,与跟腱退变、过度运动、体重大、吸烟、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有关。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足跟痛的检查
足跟痛的发病表现为脚跟底偏前内侧疼痛,起步时明显,活动后可减轻甚至完全缓解。发病原因多与活动量少、不规律运动和肥胖等相关。
检查通常包括查血尿酸是否异常、HLA-B27基因是否阳性,以排除强直性脊柱炎。除此之外,还需要拍摄足的X线平片,看看足跟部有无骨质增生、疲劳骨折等。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做磁共振检查(MRI),了解跟腱和跖腱膜是否变形或断裂,以及跟骨是否有水肿。
三、足跟痛的治疗
1.跖腱膜炎可通过康复训练、冲击波治疗、足垫支撑和夜间夹板等进行治疗。其中最佳的治疗方法是拉伸训练和穿支撑性好的鞋;另外,还可遵医嘱服用一些镇痛药物。大部分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仅少数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2.跟腱炎患者可口服或局部使用镇痛药,做拉伸训练来治疗,通过理疗、休息、减轻体重来缓解。如果炎症持续,一旦引发局部跟腱钙化,则需要手术治疗。
3.冲击波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还可使用足垫,减轻跖腱膜的受力,促进损伤的恢复。
4.初次发作或症状较轻的患者推荐保守治疗,如休息、局部热敷、穿带跟且有鞋带的宽松鞋子、避免剧烈活动,以及局部外用消炎、镇痛药膏,条件允许可穿无后鞋帮的鞋子来缓解局部的压力。
5.如症状反复发作,经保守治疗方法无法得到缓解,或疼痛症状较重时,一般建议行手术治疗。
6.对于极其严重的疼痛,也可考虑使用封闭治疗,镇痛效果不错,但复发率也较高。另外,不宜多次注射,因为封闭所含激素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引起跖腱膜断裂。
7.平时穿带一点跟的鞋,内里稍软,避免经常性刺激。同时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剧烈活动。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四、足跟痛的自我锻炼
长期行走姿势错误导致着力不当,会引起足跟的疼痛与不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自我锻炼。
1.经常拉伸小腿和跟腱:常常按摩及拉伸脚底,避免长时间在不平路面上行走,避免足跟反复做辗踩动作,以及将体重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2.松解足底筋膜:用脚踩着球前后左右来回地按摩、放松,球的大小跟网球差不多即可。
3.足底筋膜拉伸:患者坐着用手抓住脚趾向上和向后去牵拉,拉到患者感觉足底被牵拉开就可以,一般坚持20秒左右后放松,3~5次为一组,每天3组。
4.腓肠肌牵拉:患者脸部朝墙站立,双手扶墙并与肩部保持水平,然后将患腿尽量向后伸直,脚跟尽量不离地。身体向前倾斜,并且前腿的膝盖要稍稍弯曲,一般坚持20~30秒。每组3次,每天3~5组。
5.加强足底筋膜和肌肉力量:用脚趾抓毛巾。把一条毛巾平铺于地面,患者将脚平放在毛巾上,然后使脚后跟着地,同时用脚趾不断地抓住毛巾,然后放开。每组10~20次,重复3组。
除了自我锻炼,还可每天冰敷脚后跟10分钟以缓解症状。另外,穿鞋也要注意,最好选择有支撑足弓构造的鞋,厚跟柔软性高且具有减震效果。不要穿过高的高跟鞋,或是特别平的平底鞋,跟高最好在1寸(3.3厘米)左右。鞋子前面要有足够容纳脚趾的空间:以脚趾用力顶到鞋前端时,后跟部位还可容纳一根手指为宜。
脚病是老年人难言的痛,但老年人又很少因脚跟痛而求医。要在脚病还没到需要动手术的程度时及早治疗,不可讳疾忌医。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