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2023年顺义科学小记者素质提升实践活动第二期在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顺利举行,来自顺义各中小学的科学小记者和他们的带队老师参加。

记者/阮帆 摄影/张星海

▲2023年顺义科学小记者素质提升实践活动走进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9月9日,2023年顺义科学小记者素质提升实践活动第二期在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顺利举行。本活动由顺义区科协、顺义区教委主办,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支持,共有25位来自顺义各中小学的科学小记者和他们的带队老师参加。

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乘坐地铁往往代表着新的一天的开始。然而,你是否曾经感到好奇,这些复杂的线路到底是怎么井井有条地运行起来?庞大的地下交通网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科技奥秘?

带着这些问题,小记者们走进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探秘北京城庞大的“地下交通王国”,了解轨道交通畅通无阻背后的科技创新。

▲讲解老师介绍我国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

小记者们了解到,“轨道控制系统”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较晚,在1841年科学家发明出信号机之前,火车的正常运行只能依靠大量的人力操作。此后百余年间,在经历了六次重大迭代后,轨道交通的控制系统和信号系统得到了飞速发展。未来,新技术将为传统轨道交通技术带来更为光明的前景。

“以后,地铁车厢之间可能会取消挂钩,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虚拟编组’,比如机场线,可以根据目的地灵活地进行拆分,一部分开往T3航站楼,一部分开往T2航站楼,不用像现在这样先去T3,再返回T2……”讲解老师的介绍让小记者们发出惊叹。

▲讲解老师为小记者讲述未来地铁车厢的神奇

在智慧车站展示环节,讲解老师向小记者们演示了无感进站、智能召援与应急、一键开关站、客流分析等功能,直观明了地诠释了智慧车站所应用的各种技术原理。

小记者们登上了自主虚拟连挂智能列车,体验未来地铁带来的“数智化”、可定制的出行生活。“车载智能感知系统”为地铁“装上了一双眼睛”,“功能车厢与通用底盘可分离”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化设计,可将普通车厢替换为商务车厢、卡通车厢、休闲车厢、健身车厢……该技术不仅能够缓解客流压力,提升乘客体验,还能根据同一天不同时段的运输需求,显著提高地铁的使用率。随后,小记者们还体验了车载一体化平台服务,包括客流感知与防夹系统等其他智能功能。

如果说智慧车站让小记者们领略到科技带来的神奇体验,那么探秘地铁背后的控制中心和操作系统,则让他们兴奋不已。

▲科学小记者们参观在线设备监视中心

“在线设备监视中心”像24小时在线的医生,实现了对地铁各类设备的“健康监测”;“智慧轨道交通操作系统:天枢平台”则如同“最强大脑”,它集云平台、物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于一体,成为城市智慧交通网络的“航母”;在轨道交通驾驶培训和应急管理中,“虚拟技术”让小记者们身临其境,动手体验了地铁模拟驾驶的乐趣;“线路群智能调度中心”提供了三级中心,随时随地处理轨道交通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科学小记者们亲身体验地铁模拟驾驶

▲科学小记者们现场积极提问

▲资深媒体传播编辑为科学小记者们作培训

参观之后,小记者们还参加了第二期新闻写作培训。资深媒体传播编辑介绍了“如何进行采访”,包括如何搜集新闻素材、进行现场提问、材料分析和整理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培训老师还对第一期活动稿件进行点评,表扬了认真、快速、形式多样等优点,也总结了有待提升之处,希望小记者们再接再厉,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质和新闻写作能力。

顺义科学小记者素质提升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及《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并结合顺义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要求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活动主题为“科学探索·筑梦远航”,2023年共设5期,科学小记者们通过走进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场馆,在观察和实践中培养科学兴趣,在学习和感受中领会科学方法,在记录和思考中提升科学素养。

来源: 北京科技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