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受体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当它们被激活时,信号向更高疼痛中心的进一步传输被阻断。阿片类镇痛剂通过与这些受体结合起作用,从而通过第二信使G蛋白途径降低对疼痛的感知,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
虽然阿片类镇痛剂使用广泛、止痛效果良好,但是也能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如服药后发生兴奋性增高、全身性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呼吸抑制、脏器损害、皮肤瘙痒、便秘、尿潴留等[1],若品种及剂量使用不当,还会造成肾脏损伤。
当阿片类药物长期使用时,药物在体内各个部位的分布和积累将达到稳定状态,代谢产物也在各个组织间隙累积,长此以往就会引起肾损伤。阿片类药物过量也可导致脱水、低血压、横纹肌溶解和尿潴留进而导致急性肾损伤(AKI)。研究显示,长期反复使用阿片类药物与肾功能下降患病率的增加有密切关系。此外,与非阿片类药物使用者相比,处方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者出现蛋白尿的几率较高[2]。Glanzmann等进行过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药物与儿童重症监护室患儿急性肾功能不全相关,其中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是AKI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3]。
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会导致液体摄入量减少,引起脱水,从而导致肾前性AKI,是可逆的。但是,反复脱水和补液会导致近端肾小管损伤;醛糖还原酶途径的脱水可导致果糖的产生,对肾小管细胞造成氧化损伤。此外,阿片类药物可通过多次中断排尿反射导致尿潴留,尤其是前列腺肥大的老年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时,由于阿片类药物的抗胆碱能作用而发生尿潴留从而引起AKI。
因此,临床中使用阿片类药物需谨慎。患者初次用药时,如果已经存在肾脏疾病或存在引起肾损害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等,需要酌情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降低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大部分阿片类药物都是通过肾脏排泄,如曲马多、吗啡、羟考酮、氢吗啡酮,长期使用的患者,应定期复查肾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尤其是老年人、新生儿、孕妇等特殊人群。
小结
随着阿片类药物种类的增多,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医生要增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敏感度,意识到阿片类药物对肾脏的不良反应,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在有效止痛、治痛的同时,降低AKI的发生率,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Mallappallil M, Sabu J, Friedman EA, Salifu M. What Do We Know about Opioids and the Kidney? Int J Mol Sci. 2017 Jan 22;18(1):223. doi: 10.3390/ijms18010223. PMID: 28117754; PMCID: PMC5297852.
[2]Novick T, Liu Y, Alvanzo A et al. Lifetime Cocaine and Opiate Use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m J Nephrol. 2016;44(6):447-453. doi: 10.1159/000452348. Epub 2016 Oct 28. PMID: 27788520; PMCID: PMC5143165.
[3]Glanzmann C,Frey B,Vonbach P,et al. Drugs as risk factors of acute kidney injury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J]. Pediatr Nephrol,2016,31(1):145-151.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