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科植物通常美味无害,但就是有这样一个“刺头”——喀西茄,虽然长得像个可爱的小西瓜,但浑身是毒,且入侵性极强。目前已是我国危害较严重的入侵植物之一。

喀西茄是什么?

喀西茄(Solanum aculeatissimum),又名苦颠茄、苦天茄、刺天茄等,是一种茄科茄属的大型具刺杂草,原产于巴西,因其具有多种药用价值,被许多国家引入,现广布于亚洲及非洲热带地区。

在中国,喀西茄作为药材被引入,但由于长期缺乏规范化监管、入侵检疫、风险评估和监测管理,从而导致其大范围入侵、扩散和蔓延的局面。目前,喀西茄已入侵到我国多个自然保护区。其于2016年被列入《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四批)》。

喀西茄是一种直立草本至亚灌木,高达2-3m。全株多混生腺毛及直刺。茎、叶、花梗及花萼均被硬毛、腺毛及基部宽扁的直刺,刺长0.2-1.5cm。叶互生,叶阔卵形,5-7深裂,裂片边缘又作不规则的齿裂。蝎尾状聚伞花序腋外生,单生或2-4朵聚生。花萼钟状,裂片长圆状披针形;花冠筒淡黄色,隐于萼内;冠檐白色,5裂,裂片披针形,具脉纹,反曲。浆果球状,初时绿白色具绿色花纹,成熟时淡黄色。种子淡黄色,近倒卵形,扁平。

喀西茄的叶、花和果实

(图片来自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喀西茄的种子

(图片来自《生物灾害科学》)

喀西茄的植株

(图片来自网络)

喀西茄繁殖能力很强。喀西茄由种子繁殖,单株花数量多且花期长,可从春季延至夏季;花粉量大,萌发时间较短,传粉昆虫种类较多;果期长,单果种子量极大,有试验统计发现单颗果实含籽量达到300粒左右,而且种子具有休眠机制可存活多年。研究表明种子在全黑暗的环境下种子14天萌发率可达90%,全光照环境下能达到80%。喀西茄的传播能力也很强,果实落地破裂即可完成播种,仅需15天就能出苗,且幼苗存活率高。

喀西茄有何危害?

喀西茄富含澳洲茄碱、索拉索丁等式合成激素固醇类药物的重要原料,具有重要医药和经济用途,但喀西茄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尤其是未成熟果实,其外表与小西瓜十分相似且毒性较大,容易被误食导致人畜中毒。喀西茄耐干旱、贫瘠和污染环境,适应能力和入侵潜力极强,极容易在新环境中占据领地。喀西茄在新环境中常常形成大面积单一群落,进而使本地种失去生存空间,降低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喀西茄还传播病虫害,对入侵地的农业生产、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构成威胁。

喀西茄单一群落

(图片来自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如何防治喀西茄?

对喀西茄有以下几项防控措施:

(一)加大杂草检疫。杂草检疫是防治植物入侵的首要环节。加强喀西茄入侵地的检疫和调运检疫,严防向非疫区扩散。该种具有药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在栽培时需要严格管控人为传播。

(二)采用综合防治方法:喀西茄防治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可采用人工、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治理。喀西茄的最佳铲除时间是在未结果时,当发现小面积喀西茄时,应及时进行人工铲除;当发现大面积喀西茄时,可采用大型机械铲除。铲除后的喀西茄应晾晒后焚烧以免蔓延。铲除过程可结合化学防治,提前使用百草枯等除草剂。需要注意喀西茄有毒,铲除过程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植株。

(三)加强科学研究。喀西茄除具有药用价值外,对栽培茄的育种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加强对喀西茄的研究,探索更高效环保的防治措施,积极开发利用,变害为宝。

(四)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重视科学知识普及,发动群众参与到防控工作中,形成全社会参与防控的良好氛围,使防控常态化。

作者:葛静凡(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

科学性审核:徐乐天(湖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策划:赵清建 武玥彤

校对:韩承果(实习)

校对:韩承果(实习)

来源: 光明三农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