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伙伴发现
打开搜索软件输入“社恐”进行检索
竟有上亿条相关结果
这庞大的数量
是不是有“人均社恐”那味了~
根据《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社恐”。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局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为什么“社恐”越来越多?
造成“社交恐惧症”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克服“社恐”?
“社恐”越来越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恐是当代年轻人适应环境的结果。
还记得小时候,放学后和街坊邻居家的小朋友们做游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经常是附近的小朋友聚在一起,跳皮筋、扔沙包、捉迷藏、老鹰捉小鸡......
在这种集体游戏的过程中,社交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与人亲近。而现代学生们学业压力大,放学后忙着赶场各种课外班、写作业,没时间在一起“追跑打闹”,加之人们都搬进了楼房,若干年后可能隔壁住的谁都不知道。
智能产品的兴起,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社恐现象。网络社交替代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人们习惯于在屏幕后输出观点,见字如面;但通过文字表达有充分的反应空间,当面交流却需要彼此的即时反应,还要注意社交礼仪,这也加剧了人们对面对面交流的不适。
还有各种生活服务APP,以往的生活中还有些“不得不”的社交场合,例如去市场买菜、去饭馆吃饭,也可以理解为轻社交,但现在连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可以不见真人就满足。
总之,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不愿再费心力去面对面社交。
社恐在“恐惧”什么?
虽然大多数人的“社恐”在专业人士眼中,只是个人的自嘲或调侃,但其造成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调研发现,**34.3%的人表示社交障碍给自己的生活造成影响,其中14.2%**的受访者表示其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萍表示:
“社恐”一词被泛化的现象,潜藏着丰富的社会意义。首先,它可以解读为年轻人个性化态度的彰显:聊得来的人就疯狂地聊,聊不来的就索性贴一个“社恐”标签避而远之。
其次,它也可以理解为年轻人对**“社交泛化”的“反制”**。“他们似乎被困在当下的社交系统里了,社交已入侵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一个‘盾牌’”助其逃离。”
此外,社交技巧学习不足、经验不够、缺乏社交自信,也是“社恐”存在的原因。调研中,**52.7%**的受访者表示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55.6%的人表示不够自信,而38.3%**的人则归咎于自身性格内向。
与此同时,当代人生活节奏较快,社交关系并不牢固,圈内圈外的社交关系薄弱,所以“悬浮感”也成为导致其社交障碍乃至“社恐”的原因之一。
如何克服“社恐”?
虽然有些人回避社交的程度没有达到社交恐惧症,但一直回避社交对人的发展是不利的,容易形成社交恐惧症,自闭人群的症状之一也是回避社交。
但如果你主观上还是想和人建立社交关系,渴望社交,建议你这样做:
1、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不苛求自己,与自己和解是让自己放松的一种办法,不要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较,世界上任何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应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2、走出舒适区,克服害羞
回避社交是为了回避社交带给我们的紧张、害怕等情绪,当我们回避社交的时候,就让自己进入了舒适区,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个舒适区,就很难让自己有突破。
勇敢地走出舒适区,见到他人时友好地打个招呼。
3、循序渐进地进行一些社交活动
可以从身边的人开始,每天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让自己循序渐进地进行一些社交活动。
比如先让自己和家人朋友聊天,延长自己的说话时间,然后再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认识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人交流。
4、开拓视野
有时候人过于害羞和不自信,是因为担心自己知道的太少,害怕自己出丑。如果你多看一些书籍,多学习一些技能,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就能展现出自己丰富的思想和人生阅历,帮自己建立自信。
害怕社交只是一种心理状态,如果改变认知,积极地暗示自己,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社交能力,勇敢地迈出下一步,没准就能发现一个新的、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 蝌蚪五线谱、数字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