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正在逐渐上升。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是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和进一步发展为高尿酸血症肾病的危险因素。

如果在初期,高尿酸血症在不可控的情况下进展为高尿酸血症肾病,以下这些临床诊疗事项一定要注意,防止其进一步发生发展,损害肾脏健康。

诊断高尿酸血症肾病需满足两个条件

高尿酸血症肾病是指尿酸盐沉积于肾组织引起的肾脏病变,称为高尿酸血症肾病。

根据国际上各指南的建议,高尿酸血症肾病的诊断要满足两个条件[1]:一是原发性高尿酸血症,血尿酸在男性中>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并且除了其他肾病、血液病、肿瘤病、化疗及噻嗪类利尿剂等所致的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二是具有蛋白尿或血尿、肾功能减退或泌尿系结石,并且除了其他肾损害因素才能诊断为高尿酸血症肾病。

高尿酸血症肾病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特点,高尿酸血症肾病可分为急性尿酸性肾病、慢性尿酸性肾病和尿酸性肾结石,具体特点见表1[2] 。

表1 不同阶段高尿酸血症肾病的特点

高尿酸血症肾病的治疗:抑制、促排、降解

研究证明,降低血尿酸水平可以延缓肾脏疾病进展。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重在预防、纠正高尿酸血症,降低血尿酸水平,防止尿酸盐沉积在肾脏。其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尿酸药物有3类,即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和促进尿酸分解的药物[3]。

当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每日尿酸排出量正常(<4.8 mmol/L)、无肾脏结石患者,宜选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若出现肾功能不全,每日尿酸排出量增多(>4.8 mmol/L)时,宜选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在尿酸升高明显及大量痛风石沉积时,也可两药合用。

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主要代表药物为别嘌呤醇,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开始每次0.05 g,每日2~3次,剂量渐增,2~3周后增至每日0.2~0.4 g,分2~3次服。定期监测血和尿中的尿酸水平,如已达正常水平,则不再增量;如还是高可再递增,最大剂量不超过0.6 g。用药期间可能发生尿酸转移性痛风发作,可辅以秋水仙碱治疗。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肤过敏、骨髓移植、腹泻腹痛和低热等症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因为排泄受阻,容易使体内蓄积,不良反应增加,应适当减少用量。此外,还有非布索坦,能抑制体内尿酸的形成,严重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禁用。

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该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主动再吸收而增加尿酸的排泄,代表药物为苯溴马隆。初始剂量为25~50 mg/d,最大剂量150 mg/d,用药1~3周检查血尿酸浓度,同时多喝水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在开始用药的前两周,可酌情给予碳酸氢钠或枸橼酸合剂,使患者尿液的pH维持在6.2~6.9。

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对苯溴马隆过敏、严重肾功能损伤、严重肾结石的患者禁用。

促进尿酸分解。主要有拉布立酶和聚乙二醇尿酸酶等药物。拉布立酶是一种重组的尿酸氧化酶,作用机制是促进尿酸转化来降低血尿酸水平,常用于治疗及预防因肿瘤化疗引起的肿瘤溶解综合征而导致的急性高尿酸血症。聚乙二醇尿酸酶可催化尿酸氧化为更易溶解的尿囊素,快速从尿中排出,用于降尿酸及减少尿酸盐结晶的沉积。用于常规疗法无效的严重慢性痛风患者。这两种药均已在美国批准上市,但目前在我国尚未上市。

小结

总之,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重在预防、纠正高尿酸血症、降低血尿酸水平、防止尿酸盐沉积,并且需要积极治疗与血尿酸升高相关的代谢性危险因素,才能阻止高尿酸血症肾病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艳.高尿酸血症肾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4(s1):159-160.

[2]张璐,杨定位.高尿酸血症肾病的诊治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9,13(06):457-462.

[3]刘宏,唐羽裳,刘必成.从我国高尿酸血症调查数据谈高尿酸肾病的诊治[J].药品评价,2014,11(23):6-10+29.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