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果穗入药。清火,明目,散结,消肿。

穗形花序短,坪草几遮株。

盛夏花如海,神农济世壶。

**名 称:**夏枯草

**拉 丁 名:**Prunella vulgaris

分类地位:

唇形科 Lamiaceae

夏枯草属 Prunella

**别 名:**牛低代头、欧洲夏枯草、灯笼草、古牛草、夕句、乃东、燕面、麦夏枯、铁色草、棒柱头花、灯笼头、棒槌草、锣锤草、牛牯草、广谷草、棒头柱、六月干、夏枯头、大头花、牛佤头、丝线吊铜钟、羊蹄尖、金疮小草、土枇杷、毛虫药、小本蛇药草、牯牛岭、滁州夏枯草、铁色草、铁线夏枯、铁线夏枯草、麦穗夏枯草、夏枯花、白花夏枯草。

异 名:

Prunella vulgaris var. leucantha*、Brunella vulgaris、Prunella vulgaris var. elongata、Prunella vulgaris var. japonica.*

识别特征:

1、下部伏地上升草本,株高可达30厘米,基部常分枝,具四棱,紫红色,被稀疏毛。

2、长圆形叶大小不等,下延成具狭翅柄,3-4对侧脉叶背略突出,花序下方的一对苞叶长椭圆形。

3、顶生轮伞花序密集成穗状花序,浅紫色心形苞片先端具骤尖头,二唇形花萼具3短齿,上唇扁平,先端近截平,下唇2深裂,先端微刺状,二唇形花冠紫、蓝紫至红紫色,盔状上唇近圆形,内凹,3裂下唇短,中裂片近心形,先端具流苏状小裂片。4枚雄蕊,前2枚较长,花柱裂片外弯。

4、小坚果长圆形,扁,三面体,黄褐色,长约2毫米,宽约0.9毫米,表面颗粒状,有油漆光泽,背面稍凸近平,中部具一条双线宽带,线间浅黄褐色,线细具棱状,腹面被隆起的中脊分成两个平面,中脊上有双线宽带,带浅黄褐色,两侧边缘为细棱,顶端钝圆,基部较尖,果脐具V字形白色附属物,上部具一条黄褐色横带,与中脊呈丁字形相连。

**国内分布:**分布于陕西、山东、甘肃、新疆、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拍摄于山东威海小区绿化带。

**国外分布:**欧洲、北非、俄罗斯、西亚、北美洲,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澳大利亚等。

**生 境:**生于海拔约3000米以下的荒坡、草地、溪边、路旁、田间、宅边等湿润地上。

**物 候 期:**花期4-6月,果期7-10月。

药用价值:

采集储藏:果穗入药。夏季果穗干枯时采收。

性味归经:辛、苦,寒。入胆、肝经。

功能主治: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疼痛、头痛眩晕、耳鸣、瘰疬、瘿瘤、乳痈、痄腮、痈疖肿毒、肝炎、高血压病等。

文章来源:物种科普(微信公众号)

编辑:Tommy

来源: 物种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