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洪灾来临
除了预防和自救之外
大水过后的「传染病预防」
也需要做好应对
俗话说,大灾之后有大疫。洪水横扫之后,生活物资、供水供电本来就会成问题,而巨大的潜在健康风险又时刻威胁着灾区的民众。
暴雨、洪灾过后,灾区生活环境通常受到严重污染,受灾道路积水中混杂了地面和地下管网中的各种污物,有大量致病细菌、病毒、真菌等。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暴雨后容易忽视什么问题?
洪灾过后哪些病容易高发?
如何做好预防措施?
“皮肤伤害”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病科主任医师席建元表示,洪灾后可造成多种疾病,其中皮肤病占50%以上。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第一道防线,但环境温度、湿度等会影响皮肤屏障的正常功能。
潮湿环境加上泡水等,容易导致各种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和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等:
1、手足浸渍
手足浸渍常发生在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人群,通常位于手指、足趾间,主要表现为手部、足部糜烂、脱屑和渗出,严重可造成局部感染和溃疡。
治疗方法:保持局部干燥,于患处涂抹爽身粉,发病位置产生轻度糜烂后可使用硼酸氧化锌冰片软膏,或外用激素、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
2、皮肤癣病
身体一些部位长期浸泡在水中,加上生活环境温暖潮湿,易造成各种癣病多发。
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抗真菌外用药膏如克霉唑软膏、联苯苄唑乳膏等,对局部轻度糜烂渗出的癣,应同时使用含抗菌素的癣药膏,避免细菌感染。
3、湿疹瘙痒
湿疹瘙痒多发生于双侧下肢,此部位易受微生物侵袭,发病表现为患肢瘙痒、积液渗出。
治疗方法:可采用局部外用硼酸粉湿敷,待皮损干燥后外用激素类软膏外搽,还可口服清热祛湿解毒的中药。
这些疾病同样高发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医师欧阳奕指出,除了皮肤病,暴雨洪灾还可能导致以下几类疾病:
1、胃肠道传染疾病
暴雨、洪灾后,水源受到污水、粪便、动物尸体污染,夹杂大量污染物,且气温高易致食物变质,未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
比如,感染性腹泻(特别是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等,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畏寒发热、黄疸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重度脱水或肝功能衰竭。
2**、呼吸道疾病**
受灾人群遭遇洪灾侵袭时多有受凉、淋雨,劳累致抵抗力下降。加上灾后人群集中管理,易通过飞沫、接触等方式传播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有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等,戴好口罩可有效预防。
做好预防
洪水退后3~5天是灾后防病关键期,如肠道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鼠传播疾病和病媒类传染病等。预防重点在“病从口入”,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和个人卫生。
1、注意饮水卫生
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者符合卫生标准的桶装水、瓶装水等。盛水的缸、盆等容器一定要清洗干净后再使用并做到日常清洗。
临时以井水、河水等自然水体作为饮水源者,根据水体情况,应先做消毒处理,煮开后饮用。
2、注意手卫生
吃东西前,用干净的水及香皂或洗手液清洗双手,必要时使用抗菌洗手液或者涂抹手消毒剂消毒双手。避免用脏手接触眼睛及口鼻。
3、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用被水淹过或受其他原因污染的面粉、饼干、面包等食物。
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淹死的家禽家畜,不吃霉烂变质的粮食,不使用污水洗瓜果、碗筷,不生吃海水产品,不喝生水,生熟食品要分开,食物要煮熟煮透。
食品和餐饮具的消毒以加热消毒为主,将清洗干净的食品或餐饮具煮沸消毒15~30分钟即可。
4、注意环境卫生
及时清洗及暴晒被水浸湿或受潮的衣物、被褥等,做好环境的清洁与消毒。防鼠灭鼠,灭螨防螨。对被洪水淹过的房屋内外,要做好消毒杀菌工作。
来源: 健康时报、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