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评价体系呈现多点突破、群发突破的态势,科技评价已经无法再机械的用于某一个科技活动的时点上了,而是始终贯穿在整个评价体系的全过程中。据2022年科技评价改革监测结果显示,国家层面各类科技评价制度知晓率超过90%,95.6%的受访者表示认同目前科技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

9月10日,2023浦江创新论坛——创新体系与科技评价论坛在东郊宾馆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立足于加速推进我国科技评价体系转型、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邀请多国专家共同交流和讨论,现场反响热烈。

充分发挥科技评价“指挥棒”作用

当前,在世界各国愈加强调以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科技评价在各个层面都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在这种新形势下,充分发挥科技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体制方面,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拉开了新时代全面深化评估改革的序幕。之后,2007年和2021年我国对《科技进步法》进行了两次修订。科学技术部副秘书长贺德方表示,科技评价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国家的这些举措,不仅深化建立和完善了科技评价制度的有关要求,也为科技评价改革提供了稳定高效的法律保障”。

在技术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深改会上提出“要健全国家科技预测机制”,5000多名专家针对2000多项技术进行评价和预测,刊发在《中国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2020》。其中提出了300多项这种技术项目的建议,“这些建议大部分是进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国家科技规划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旭介绍道,“因此,将技术预测与评价作为科技工作布局的起点,将之融入科技评价的全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

在人才方面,2022年11月,科技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我觉得该方案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尝试。”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说道。他表示:“如何评价科技人才在科技进步方面的研究水平和贡献,不仅关乎着有限的科技资源如何得到合理配置,也对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和职业发展具有‘指挥棒’的导向和意义”。

加快“破四唯”“立新标”的前进步伐

让科学回归科学本源,“破立并举”势在必行。如今,我国的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已经初见成效,科学、规范、高效、诚信已经成为了改革的关键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

科技部评估中心主任聂飙表示,我国目前的科技评价是涉及到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的,因此会出现部分“帽子”替代追求创新和贡献,以及实际操作中容易受到人情世故影响的现象。潘教峰也表示,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定量指标与科研人员的个人利益是高度绑定的。

但是,科技评价体系的建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就像潘教峰说的:“科技本身是个慢变量,是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耐心的。”他解释道,“科技评价体系是基础”,只有扎扎实实地把“基础打牢了”,才能把“楼建好”。张旭院长认为,这个“基础”是“树立一个正确的评价导向”,在思想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才能使评价体系既能“破四唯”,又能“立新标”,做到“破立并举”。

“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行的。”潘教峰从科技人才评价的角度分析道,科技人才评价“破四唯”不能“只破不立”。科技人才评价的问题是需要从人才评价的导向、标准、发展等方面出发,系统地分析科技人才评价体制机制与人才成长规律的错位现象,这样才能解码我国科技人才评价存在的矛盾问题。

当前,在我们的科技评价体系中,科研人员对“四唯”等多种评价制度的举措认同度高达80%,是好事,也是“异象”。贺德方秘书长表示,只有加快推进对科技评价“立新标”的探索实践,才能更好地解决科研人员“围着排名做,跟着项目跑”“只完成定量和定性指标”的问题,引导科研人员的价值导向,助力评价体系的完善。

“搞科技评估不能只凭微观的科研主体,也不能等靠国家会出一个通用的细则。”聂飙主任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科技评价体系的“破立并举”,应该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国家政策与高校、科研机构及科研主体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

各高校探索创新科技评价体系

“探索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西湖大学讲席教授、校长助理裴端卿说道,“在西湖大学,学术是放在首位的。”他还说,西湖大学的科技评价体系是不设科研绩效奖励的。科研人员发的论文与他本人的绩效工资是脱钩的,在一定程度上释压了科技工作者的“定量任务”。

除此之外,每个学员都有一定的自主性,为建立良性的人才竞争环境提供了土壤。不止是学员,所有的教授也是完全独立的,“他们拥有独立的实验室,研究也不受管理人员管制。”裴端卿教授说道,并且在评价实践方面,是以研究成果的不可替代、不可或缺作为主要遵循方向。“寓教于研、兴趣先导、学科交叉”成为西湖大学探索科技评价体系的关键词。

不止是西湖大学,以建设成为一个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研究型高校——上海科技大学,在探索科技评价体系方面也展现了自己的创新性。

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江舸表示,上海科技大学在招聘人才方面是不以“帽子”为前提条件的,而是按照同行对你学术水平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用自己的创新评价模式弥补了现在普适的科技评价体系。”江舸校长介绍道,在这种创新科技评价下,上海科技大学以300多位全职教授的体量,在基础研究领域发布高质量顶尖论文方面,一直稳定在全国高校的第一梯队。

“与国内高校相似的是,在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与学生的谈话目的是‘我怎么来帮你实现你的理想,你需要我用什么实际措施来支持你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晓岚说道,“但是不同的是,英国的科技评价体系实际上已经将整个评价变成了一种管理概念,而不是国内的致富概念。”

来源: 上海科技报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