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本期邀请湖北省洪湖市洪湖春露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湖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曾斌,请他讲述自己做大做强“洪湖再生稻米”的故事。

讲述人: 曾斌 湖北省洪湖市洪湖春露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湖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

“经历是人生最大财富,不经历永远不知道结果,只有尝试之后才会知晓。” 一次与稻米的“偶遇”后,我决定放弃多年贸易生意,投身洪湖再生稻产业。

与“稻”结缘,谋定而后动

2022年之前,我主要从事农副产品贸易业务。在工作中,我认识了洪湖春露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张永前。

春露合作社是湖北洪湖当地再生稻产业龙头, 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一体化服务,2016年被认定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袁隆平院士还曾为其挥墨题词。

2019年袁隆平院士为联合社题字

但在这些成绩背后,春露合作社也面临人才匮乏、管理落后等问题。沟通之后张永前表示,合作社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希望我能够加入。

通过实地调研,我确立了上任后的主要工作思路:一方面,社员、组织要“能进能出”,让联合社重焕活力,也要淘汰带动性不强、服务不积极的基层合作社,吸收有志做好农业的实体和人才;另一方面,要让社员“得实惠”,提升联合社凝聚力,将生产资料供应、农机服务、绿色防控和产品回收、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做细做实,力争供应的生产资料更便宜,提供的农机服务更优惠。

抛弃“大锅饭 ”,激发社员活力

围绕上述思路,我开展了一系列改革。

原先联合社一直实施“六统一 ”模式,也暴露出“ 统多分少、效率不高” 的问题。比如育秧工厂只按照联合社要求定额育秧,因为不了解各乡镇社员实际需求,育出的秧苗有时无法移栽到大田里,造成损失。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将育秧工厂、烘干厂、种植基地承包给社员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就极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2022年,再生稻种子销售近10万斤,同比增加 40%左右。

此外,我还想办法提高育秧大棚使用率。以前大棚只育一季秧,现在育秧结束后还种植藜蒿、茄子、豆角等经济作物,大棚全年利用率提高到80%。

针对社员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我将分配方式调整为低基本工资加高提成模式,实行“全员营销”。由于收入与销售挂钩,连办公室文员也积极参与开拓市场。2022年,联合社再生稻大米销售额同比增长23%,稻谷销售同比增长18%。

科学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本是农业“门外汉”,如何让联合社在激烈的大米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延续联合社长期以来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的传统,探索科技赋能粮食生产增产提效之路。

曾斌(右)代表联合社参与中国农科院“稻-再- 油”轮作模式示范基地揭牌

2022 年,联合社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签约探索“稻-再-油”种植模式,让“一田两收”变成“ 一田三收” ,每亩效益可增加 500至 800元。

目前,联合社下属专业合作社成员 25家,带动农户3450户,再生稻亩产从 90年代的 200斤提高到 2022年的 862斤,产量提升 4.3倍,预计 2023年可突破 900~1000斤。

曾斌(右)代表联合社与华中农业大学彭少兵教授签约共建再生稻专家工作

为了让联合社产品全面进入市场,我努力拓展高端客户。2023年 4月,联合社与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签订 3万亩虾稻订单,预计给种植单位每亩增加收入 300元左右,给订单种植户总计增收近 900多万元。曾斌(右)代表联合社与华中农业大学彭少兵教授签约共建再生稻专家工作

曾斌在华中农业大学参加“ 头雁” 培训项目

2022年,我有幸来到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头雁”项目培训,并代表联合社与学校举行专家工作站签约仪式,为再生稻产业的可持性发展奠定科学基础。

我们这一代人遇上了好时机,农村、产业、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我决定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华农校训为己任,做经世致用的新农人,为端牢中国饭碗、做大做强“洪湖再生稻米”贡献自己的力量。

讲述人: 曾斌 湖北省洪湖市洪湖春露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湖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

审核专家:王景伟 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培训学院

策划组:宋雅娟 谢芸 武玥彤

通讯员:施丹 王乐蓓

来源: 光明三农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