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小伙伴都喜欢对使用过的塑料瓶进行“废物利用”,用来装些其他的东西但有的塑料瓶是不可以重复利用的!如果塑料瓶使用不当很有可能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影响
我们身边接触到的大部分塑料制品,通常都是不可重复使用的1号PET材质,比如长辈们喜欢用来装五谷杂粮的饮料瓶、矿泉水瓶等大多都是PET材质。
这些塑料制品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隐患,网络上有传言称“长期用塑料瓶装食品,有致癌风险”。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为什么不推荐重复使用饮料瓶、矿泉水瓶?
塑料瓶中可能会存在哪些有害物质?
如何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频率?
不推荐重复使用?
在塑料制品上,我们通常都能在底部看到一个三角箭头的标志,三角中的塑料从1~7不等,这些数字所对应的是它们的原料树脂的规格。不****同等级的塑料制品,有着不同的特性和应用场景。
科普中国曾提到,目前市场上的PET塑料品,只要遵守国家标准,在符合存放条件、存放周期的情况下,有害物质的迁移量都需要低于标准量,不会给人体带来健康风险。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重复使用这些塑料制品,或更换塑料制品内盛放的东西、在不适合的条件下存放这些瓶子,很可能导致本来安全的塑料瓶变得不安全。
1、改变原本盛放的东西,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
饮料瓶、矿泉水瓶等塑料制品在设计生产时是主要针对水、碳酸饮料等液体来设计的,如果使用这些饮料瓶和矿泉水瓶来承装其他液体,可能会因为液体性质的变化而迁移出一些有毒物质,有毒物质释放的速度也会变快、含量也会变多。
人民网科普曾发文提到,有研究发现,同样的PET塑料瓶分别用来装水和油,在同样的温度下,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的一种)在两种液体中的析出量相差了近 20 倍。
2、饮料瓶老化,加剧健康风险
PET塑料品会因长时间使用而老化,从而导致有害物质的迁移量增加。而使用PET塑料品类的瓶子储存大米、小米、红豆、调味料等食物,或把这些瓶子放置在灶台旁边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人体的健康风险。
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
舍不得丢掉塑料瓶,洗干净再进行“废物利用”,是不少父母长辈的共同习惯,但是这种看似是发扬勤俭节约精神的习惯有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用常见的塑料饮料瓶等PET塑料瓶举例,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可大致分为两类:
1、制作过程中使用的金属催化剂“锑”
锑是金属元素,是一种银白色有光泽硬而脆的金属,在潮湿空气中会逐渐失去光泽,强热则燃烧成白色锑的氧化物。锑具有生物毒性,可通过皮肤、消化道等路径进入人体,对皮肤、心脏、等组织或器官造成损害。
2、其他有机物
为了增加PET的耐用性、强度等,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会加入以邻苯二甲酸酯(PAEs)为代表的塑化剂。
这种塑化剂会扰乱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同时提高癌症风险,给健康带来潜在隐患。
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提出,到2022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禁止、限制使用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
到2025年底,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呢?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采取不同的措施,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开始改变,切实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频率:
-
日常存储食材:建议使用玻璃容器和陶瓷制品,这类容器可重复利用度高,能够保持食材的干燥度。
-
菜市场买菜:装蔬果:网纱收纳袋/布袋,存放轻便,可以水洗,可多次重复使用。
-
装水产海鲜肉类:使用HDPE塑料袋,防水效果好,洗干净后还可以用来盛放生活垃圾。
温馨提示:通常情况下,塑料制品会用1~7的数字标明“身份”。这些数字里,包含了一些安****全提示。塑料回收标志好似塑料制品的“身份证”,小小的三角符号一般印刻在塑料制品的底部。三角框内的数字从1至7不等,每个编号背后代表着一种规格的塑料制品,意义毫不相同。
来源: 科普中国、上海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