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动力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进步不大,水平高的产品很少。1948年1月中央机器有限公司昆明机器厂为兵工署第24厂制成380伏、50周、每分钟720转、500马力8级滑环式交流感应电动机一台,是为当时国内制造的最大的电动机,也算比较突出的产品了。资委会虽然从美国西屋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引进了汽轮机组技术,拟制造10000千瓦汽轮机组、水轮发电机组、电动机等,但并未落实生产。从国外得到的技术资料也没有利用起来。

新中工程公司迁到湖南后,支柔渊再次筹划试制汽车发动机,仍请陆景云担任总设计,因经济部出面,杜聿明的二百师将一辆不能运行的德国载货汽车赠送给新中工程公司。它的发动机为M.A.N牌狄塞尔柴油机,功率为65马力,额定转速1800转/分钟。支秉渊决定仿制这种发动机,在没有任何有关资料的情况下组织技术人员测绘。支柔渊找杜聿明当面陈述理由后,杜才批准陆景云离开二百师。1938年陆景云回厂主持仿制,新中工程公司决定建立发动机批量生产线,为此而改装扩充了机器设备和工装。当时原材料供应十分困难,新中工程公司自己铸制合金铸铁的缸体和缸盖,用废飞机零件铸成活塞,用火车头主动轴制曲轴,用火车轮轮箍制连杆,用钢轨制一般钢件。支秉渊亲自去香巷购买德国制造的油泵、喷油嘴、飞轮锻坯等,用民船运到广西,再用人挑数百里到南宁,最后运到祁阳。经过多方努力,1939年6月终于在祁阳仿制成65马力柴油汽车发动机。经台架上的空转跑合,又用来驱动一台小型发电机,未见异常现象,然后装在破旧汽车上,试用成功。后来由于德国附件断绝及柴油汽车市场缩小,新中工程公司及时将柴油汽车发动机改型为45马力煤气机(主要结构尺寸未变),1940年开始小批量生产,主要用于发电。新中工程公司用这种煤气机先后装配成功3辆煤气汽车,还制造了一辆简陋的车。

1942年支秉渊从祁阳开煤气汽车抵达重庆。1943年冬,为表彰支乘渊领导制造内燃机的开创性成就,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他金质奖章荣誉。到1949年,工程界只有9人获得这种荣誉,机械工程方面仅支秉渊1人。

1939年以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南华铁工厂制造了Benz牌四缸柴油汽车发动机,功率约为55马力,油泵、油嘴、起动机、发电机是进口的,其余按德国图纸自制。香港土瓜湾装配厂利用德国总成、零部件,组装了近2000辆Benz55马力载货汽车,卖给了军政部交通司。另据介绍,1941年下半年至1942年春。中央机器厂龙陵汽车分厂组装出“资源牌”4吨载货汽车2辆。

由于石油很紧张,后方的技术人员在节油上想了许多办法,发明了多种节油器,如自动节油器、下坡保安节油器等。它们结构各异,但原理大致相同:下坡时停止供油,让空气进入气缸,借活塞冲压所产生的阻力,起到刹车的作用。

为克服动力燃料方面的困难,政府鼓励甚至强制使用代用燃料。后方工业界一方面用高压裂化法或皂化法从植物油提炼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制造酒精,并开采天然气;另一方面改造发动机,使之能直接用植物油、天燃气或煤气作燃料。1942年初,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华南分厂(桂林良丰)将Benz牌柴油汽车改用煤气为燃料,效果不佳。总工程师张世纲通知华西分厂厂长朱清准试用桐油为燃料。1943年初华西分厂修理组的戴成钰、梁相济和几名技工开始试验。约3个月后,以桐油为燃料的Benz牌2.5吨汽车就可用作交通车。继续改进,到1943年底可用于长途运输。汽车的发动机为4缸,4冲程,55马力。

来源: 中国近代机械简史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