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老年友好社区?

提到老年友好社区,你会想到什么?有人会联想到无障碍设施,有人会联想到醒目的楼牌号。事实上,老年友好社区的内涵远不止这些。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想了解老年友好社区,要从老年友好城市说起。在 2005 年世界老年学会第十八次会议上,联合国发表了“老年友好城市计划”的大纲,由世界卫生组织负责推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老年友好城市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它提供包容的、可接近的城市环境,可以促进积极老龄化,给老年人创造足够机会以促进健康、公众参与和社会安全。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调查基础上编制指南提出,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涵盖户外空间和建筑、交通、住房、社会参与、尊重与社会包容、市民参与和就业、交流和信息、社区支持和卫生保健服务八个领域。

而在城市中,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场所,与老年人的关系最直接、也最密切。因此,把社区作为切入点,是建设老年友好城市的“第一步”。

国内外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反复表明,社区是当今社会养老的最优选择。在职场打拼了几十年,曾经的荣誉、失落、成就、失败已成过眼云烟,退休后,一个人归属感、成就感的满足转向了家庭,以及社区。老年人通过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断和同一社区的居民进行互动,从而获得归属感,满足情感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个人价值。退休,不再等同于不被社会需要。因此,大力推动老年友好社区的建设,其背后是对老年群体价值的认可。老年人在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能是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老年人自身的生理条件是阻碍社区参与的基础性因素,个人能力与观念意识等则是影响社区参与的功能性因素。因此,可以说,老年友好社区的建设,就是要为老年人清除这些阻碍,帮助老年人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社会将老年人视为弱者,是需要被社会照顾和供养的群体。然而,老年群体,特别是低龄老年群体所蕴含的价值是需要被关注和挖掘的,老年人是具有极大开发价值的人力资源。对老年人权益的保障是必须的,但对于他们权益的保障绝不仅仅是让老年人衣食无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关键是什么?我们将在下次推送中予以说明。

为什么要保障老年人的自主性?

年老意味着一系列丧失,丧失听力、视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注定会丧失自理能力。很多老年人不是没有自理能力,也不是没有社交的需求,而是因为没有趁手的工具、没有社交的场合,只能窝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在公园的一角晒太阳。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与老龄化相关的典型失能与一个人的实际年龄没有密切关系。“典型”的老年人并不存在。内在能力只是决定老年人能做什么的因素之一。另外一个因素是老年人居住的生活环境以及老年人与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

老年人因身体原因不能再驾驶汽车时,如果他居住地周边公共交通设施不完善,也没有安全的步行道,那么老年人就会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让老年人不能轻松、独立地进行日常活动;如果老年人即使不能开车,但仍可以通过 公共交通或者步行的方式去购物或者休闲活动,那么环境的压力就会减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所受影响也较少。

事实上,无论是老年友好城市,还是老年友好社区,都基于“在地老化”(Age- in-Place)的原则。这项原则已经被大多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所赞同,认为是针对老年人住房和社会照护方面最有效的方法。它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尊重老年人的惯常倾向和需求,即希望能在他们习惯的生活环境中(或家中)独立生活尽量长的时间;

(2)避免了搬家所造成的系列生活变化(陌生环境、陌生人群)所带来的精神压力;

(3)有助于维持老年人的独立自主性,以及对家和社区的归属感。

可以看出来,“在地老化”原则突出强调的正是老年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实,早在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就突出强调了保障老年人尊严、尊重老年人抉择权利、保证老年人能够享用社会教育、文化、精神和文娱资源等基本原则。

我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明确地将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纳入法律范畴。而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表现,即是对老年人的尊重,尊重老年人自主决策和参与家庭决策、社会决策的权利,尊重老年人作为独立个体和社会成员的自主性和选择权。

来自多个国家的数据均显示,老年人的独立自主性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医生葛文德也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写道,“自主使得我们每个人负责根据自己的个性、信念和兴趣,塑造我们的生活。它允许我们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驱使。”

因此,保证老年人独立自主性,为老年人实现自主性创造条件,是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什么是适老化设计?

老年友好社区“友好”与否,关键在于是不是“适老”。有的社区虽然进行了改造,在公共区域和家庭空间增加了辅助设施和装备。但由于没有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没有按照老年人的习惯和能力去设计,改造等于没改造。因此,在老年友好社区的设计中,要格外讲究适老化设计,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和特点调整设计策略,维持老年人的功能发挥。

就拿视力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辨色、视力、视觉搜索能力上都会下降。老年人的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屈光度的下降和瞳孔缩小,使进入眼内的光线量减少。60岁的老年人光线能够进入视网膜的数量是20岁青年人的30%,70岁之后只有12%。

老年人辨别颜色的能力与年轻人相比平均低33%左右,但是针对不同色调老年人的判断能力有所不同。比如,老年人对红、黄色系的辨识度普遍能超过蓝、绿色系;换言之,老年人面对暖色调时的辨识能力要高于冷色调。所以,在老年友好社区,门牌号、路标、告示栏等,都应尽量采用暖色调;在为老年人进行家庭改造时,也应尽量选用暖色调的装饰与灯光。

再比如,老年人的肢体灵活性会随着年龄而降低,上下楼对老年人来说越来越费力,穿鞋、如厕等需要弯腰的动作做起来难度会变大。在设计居住和社区公共环境时,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需求,让老年人能独立行动。

国内案例:北京万寿公园

北京的公园不少,万寿公园称不上出名,但它却是北京市第一座以老年活动为中心的主题公园。在万寿公园里,处处能体现“老年友好”。

一进公园,门口就有免费提供的热水。在游客服务中心,还能租借轮椅和拐杖。万寿公园内所有设施及坡道均采用舒缓的无障碍设计,安装了高低不同的两套扶手,兼顾老人行走和轮椅通行。750米长的健康大道采用暗红色沥青材质,既适合老年人徒步健身,又减少了亮光对老年人眼睛的刺激。

老人走累了,需要休息,座椅随处可见。不但如此,万寿公园的座椅没有尖角,还都有靠背。在座椅的扶手上,分别有一个圆形和半圆的口儿,可以放水杯和拐杖。

为了方便写地书的老人,公园里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地书广场”。广场上的地砖都是正方形的,就像字帖的方格,广场上还有两个盛水的水钵,旁边还有一个铁架子,老人可以挂衣服。

万寿公园的园艺区通过设置高低不同的种植台,让不同身高的老人都能亲手触摸和感受植物。另外,公园还专门为坐轮椅的老人设计了种植床,方便老人参与园艺劳动。据公园的设计师介绍,在适老公园中,应该有一些景观不但能够让老人看得见,还要让他们摸得着,从而刺激老人的感官,延缓机能的衰退。因此,公园设置了哗哗的流水,长满青苔的石头,老人通过触摸可以感受到这些景观的温度、触感。

万寿公园前身系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修建的关帝庙,1955年命名为万寿西宫公园,1995年改造后更名为万寿公园。2014年,公园改造时引入“老年友好社区”的设计理念,遂成为住在附近老年人的“心头好”。

他山之石:新加坡红山乐龄安全区

1964年以来,面对严重的“房荒”问题,新加坡遵循时任总理李光耀提出的“居者有其屋”,兴建了大量的高层高密度的公共组屋区。红山就是位于新加坡中部的一个组屋区。从2014年起,新加坡陆交局开始在年长者比率较高的住宅区设置乐龄安全区(Silver Zone),而红山乐龄安全区是其最早试点的5个区域之一。乐龄,算是老年友好的“同义词”。

试点的成果是,红山乐龄安全区的车辆平均降速约15% ,涉及老年行人的交通意外事故数量更是下降了80%。红山乐龄安全区做对了什么?

首先,关照到老人步行速度缓慢的问题,红山乐龄安全区在较宽的道路中心设置“安全岛”,从而可以使行动能力较弱的老人分两次横越马路,增加途中休息、观察应对的时间。

同时,红山乐龄安全区中的人行道绿灯时间根据老人过街时长专门做了调整,设置了更长的人行道绿灯时间,让老人可以慢慢走。事实上,包括红山乐龄安全区在内,新加坡绝大多数的人行道交通灯上都安装了特制阅卡器,年长者只要用随身携带的交通卡轻触阅卡器,交通灯的电脑系统就会延长“绿人”信号长达五秒钟。

除了出行本身,乐龄安全区还把出行适老延伸至生活区,比如给公交候车椅设置扶手,方便老年人坐下和起身,为地面井盖等金属表面进行防滑处理,防止老人雨天在滑倒。 红山乐龄安全区还完善了路口、人行道等处的夜间照明 ,给老年人夜行安全增添了一层保障。在半失能老人密集区域,乐龄安全区通过设置路面起拱,巧妙地消除了路缘石的高差,保证轮椅可以无障碍通行。

总结红山乐龄安全区的经验,无外乎两个字——适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需求,制定适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需求的措施。

出行几乎是所有老人的刚需,也应该是社区适老化需要考量的维度。老年只有在可以慢点走、安心走的前提下,才能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

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

李小云. (2019). 国外老年友好社区研究进展述评. 城市发展研究.

窦晓璐, 约翰·派努斯, & 冯长春. (2015). 城市与积极老龄化: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 国际城市规划.

中国老龄协会,《精神赡养:老年人的最大慰藉》

刘光宇. (2018). 适老化设计不是技术而是情怀. 安家(4), 2.

王明明. (2015). 老年友好型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万寿公园为例. 绿化与生活(6), 7.

作者:姜雪竹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